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工标准】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标准】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基础》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 108学时适应专业:应用电子专业长沙工商职业中专赵浩2010年6月《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4适应专业: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一、课程概述本学习领域是针对电子企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安全用电、触电急救、电气线路的安装于应用、电气设备检修调试等专业能力而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同时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是以行动领域为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综合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思路设计的,安排了6个学习情境:用双联开关在两地控制一盏灯的安装、白炽灯照明电路安装与测试、日光灯电路的分析与制作、照明配电箱的安装、吊扇电路的安装与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

本课程的前设课程为《初中数学》、《初中物理》。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等。

二、课程目标1.专业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1)基本知识点:a.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b.理解电压源、电流源概念,掌握其等效变换的方法。

c.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路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电量。

d.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交流电路。

e.理解并掌握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经济意义。

f.了解串联、并联谐振的条件和特征。

g.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线的作用和负载的正确接法。

h.了解分析非正弦周期信号线性电路的概念和方法。

i.了解变压器工作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机械特性、经济运行和额定值等。

j.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结构和功能,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能连线操作。

k.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功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了解测量误差的意义,具有选用仪表类型、量程范围、分析测量结果的初步能力。

2)基本技能点:a.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防止触电及发现触电者后如何脱离电源,对触电者如何急救。

b.理解常用电工材料的性质、用途并能正确选择,能对导线进行基本的连接和绝缘恢复;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电工仪表,并对其进行常规维护。

c.掌握接地、接零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选择接地、接零保护;具备电器防雷、防火、防爆常识。

d.理解线路敷设的基本类型和敷设工艺,会对简单线路进行敷设施工。

e.能读懂简单的照明电路施工图,会对常用的照明灯具和供配电线路进行安装、维修。

f.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构造和简单控制。

g.会对小型异步电动机进行常规的维护和简单的控制。

h.项目完成后能独立完成项目分析报告。

i.每个学生必须严格遵守项目教学的纪律和有关制度,要注意用电安全。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自主学习,体验自主化设计、开发的历程,发展抽象思维和辨证的逻辑思维。

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工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感受电气控制设计的思想方法,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点。

掌握设计的方法、步骤,和在众多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向着目标不断努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会自我评估、系统地执行工作,合理工作,提高个人的组织能力,灵活地处理工作----协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及合作、学习及工作能力、独立性和责任感、毅力、适应社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三、课程内容与结构1.课程描述本课程可以以6个学习情境来组织教学,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具体的学习情境见表3-1。

表3-1 项目编号与目名称2.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学习领域课程共安排用双联开关在两地控制一盏灯的安装等共6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的主要项目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等见表3-2。

表3-2 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四、课程考核表4-1 课程考核标准表4-2 项目公共考核评价标准五、实施建议5.1教学建议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注意电工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模型、实物,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实践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着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活动可根据内容特点在专业教室或实训基地进行。

5.2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本次课程主要采用最近两年提出的“项目教学法”,即把一门课程分成几个具体的项目,这些项目包含了书上所有知识点(或者大部分)。

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了需要的知识点,就停下来讲理论,也即所谓的“做中学”。

除此之外,还用了“小组讨论法”、“现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行动导向法”,现举例如下表:5.2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的编写要体现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内容标准。

本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以《标准》为依据,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

所选择的素材来源于电工技术过程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反映了一定的科学价值,能够表现出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突出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引导学生从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材的编写还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考虑到不向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保证《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学编写侨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教材编写时,充分考虑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结合。

5.3教学评价建议评价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目标是本门课程在学期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果学生考试不合格,学校要创造一定条件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这种推迟“判断”,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生产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3、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本课程以书面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作业的形式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质疑的形式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克服一、两次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弊端,遏制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我们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本”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

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评价学生。

5.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建设由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材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配套教材,全套教材各司其职,以文字教材为中心,提供内涵不同,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5.5其它说明1.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应在《初中数学》和《初中物理》之后开设。

2.本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模块结构,包括理论知识模块、实践性教学模块。

3.本课程标准在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领域分别提出不同层次要求:a)认知领域分为了解(记忆、识别)、理解(解释、归纳、概述)和应用(分析、计算、设计)三个层次;b)动作技能领域分为模仿(模拟)、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迁移(灵活运用)三个层次;c)情感领域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树立)三个层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