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附加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白军来了怎么样?”他问道。
“他们要多少多少粮食,从来不说一句付钱的话。
如果我们不给,就把我们当共产党逮起来。
如果我们给他们,就没有钱缴税。
反正不论怎么样,我们都没有力量缴税。
那么怎么办呢?他们就拿我们的牲口去卖。
去年,红军不在这里,白军回来了,他们拿走了我的两头骡子,四头猪。
骡子每头值三十元钱,猪长足了值二元钱,他们给了我什么?“啊哟,啊哟!他们说我欠了八十元的税和地租,我的牲口折价四十元,他们还要我四十元。
我到哪里去弄这笔钱?我没有别的东西给他们偷了。
他们要我卖闺女,这是真的!我们有的人只好这样!没有牲口没有闺女的只好到保安去坐牢,许多人给冻死了。
……他开始一一说村子里的人的罪名。
他们参加了贫民会,他们投票选举乡苏维埃,他们把白军动向报告给红军,他们有两家的儿子在红军里,另一家有两个女儿在护士学校。
这不是罪名吗?他向我保证,随便哪一个罪名就可以把他们枪决。
这时一个赤脚的十几岁少年站起来,他一心注意讨论,忘记了有洋鬼子。
“老大爷,你说这是罪名?这是爱国行为!我们为什么这样做?难道不是因为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为咱们的权利在打仗?”他热烈地继续说:“咱们国家以前有过免费学校吗?红军把无线电带来以前咱们听到过世界新闻吗?世界是怎么样的,有谁告诉过咱们?你说合作社没有布,但是咱们以前有过合作社吗?还有你的地,从前不是押给了王地主吗?我的姊姊三年前饿死了,但是自从红军来了以后,咱们不是有足够的粮食吃吗?你这说苦,但是如果咱们年轻人能学会识字,这就不算苦!咱们少先队学会开枪打汉奸和日本,这就不算苦!”(1)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写的《________》,这本书曾易名为《________》(2)“白军来了怎么样?”句中的“白军”指谁?结合选段说说“白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3)本书是一篇采访录,作者为什么想要和这些苏区的村民交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2)①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②冷酷无情(残暴)、滥杀无辜、不得民心(3)①作者(斯诺)想要了解红军受到百姓欢迎与支持的原因;②通过与苏区农民交谈,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红军的真实情况,避免因受访者单一导致以偏概全,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
【解析】【分析】(1)根据对《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漫”字容易写成。
(2)《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时斯诺在延安实地采访后写的,当时延安的老百姓把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称作红军,把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称作是白军。
选文第一、二段是村民给斯诺介绍白军来了的情况,抓住他的这两段话分析白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如从“他们要多少多少粮食,从来不说一句付钱的话。
如果我们不给,就把我们当共产党逮起来”“我没有别的东西给他们偷了。
他们要我卖闺女,这是真的!我们有的人只好这样!没有牲口没有闺女的只好到保安去坐牢,许多人给冻死了”等可以看出他们的冷酷无情(残暴)、滥杀无辜、不得民心。
(3)《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纪实性作品,要求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斯诺要了解红军的真实情况,如果只采访红军,可能得到的材料不够全面,也不能令人信服,而红军情况当地的村民了解最多,也最真实,最全面。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⑵ ①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②冷酷无情(残暴)、滥杀无辜、不得民心⑶①作者(斯诺)想要了解红军受到百姓欢迎与支持的原因;②通过与苏区农民交谈,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红军的真实情况,避免因受访者单一导致以偏概全,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积累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题时首要要根据积累答出人物,然后再根据村民的语言分析白军是什么样的形象即可。
⑶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
《红星照耀中国》属于纪实文学,纪实文学必须通过自己的亲历采访或者尊重客观的历史文档、书信日记等材料,通过作者一定的思想、写作经验,用文学艺术地手段表现、反映出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人物事件等,包括历史、案列、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各种纪实文学文体。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A】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现在是苏联远东红军司令。
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B】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是个克星。
但是【B】还是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为【A】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
(1)在上段文字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第一号”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段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你认为【A】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案】(1)周恩来;蒋中正(蒋介石)(2)犹言第一流,形容程度上达到极点,说明布留赫尔将军是当时黄埔军校中最岀色的俄国顾问。
(3)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B】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难道不是个克星?(4)示例:他有一种吸引力,羞怯,有个人魅力,有领袖的自信。
他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他态度温和,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解析】【分析】(1)这段话出自《红星照耀中国》,根据对这本书人物形象的积累答题即可。
(2)“第一号”的本义是:第一流。
形容程度上达到极点。
结合语境分析,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也就是说布留赫尔将军是当时黄埔军校中第一流、最出色的俄国顾问。
(3)要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不能改变句意,改写时要加上反问词,如难道等,要把肯定(否定)的陈述句变成否定(肯定)的反问句,句末要加上问号,语句要通顺。
(4)根据对《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形象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周恩来,蒋中正(蒋介石)⑵犹言第一流,形容程度上达到极点,说明布留赫尔将军是当时黄埔军校中最岀色的俄国顾问。
⑶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B】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难道不是个克星?⑷示例:他有一种吸引力,羞怯,有个人魅力,有领袖的自信。
他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他态度温和,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
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
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
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⑵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
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学生句式转换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⑷本题考查对名著积累能力。
做此题时,要求学生对名著的精彩片段要有真正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对精彩情节要反复阅读。
记准名著的名称,作者、作答人物及其相关的故事情节。
3.学校组织学生去首都博物馆开展“走近人民艺术家——老舍”的语文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活动前,同学们查找到下面资料,请你阅读后完成各题。
①今年时逢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为我国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的人民艺术家,由老舍纪念馆等单位牵头承办的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系列纪念活动将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
我们不仅能集中欣赏到充满老舍元素的艺术展览,还能聆听围绕老舍作品展开的专家讲座。
②老舍的作品,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因此,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提炼过的北京白话。
其作品语言的“俗白”,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基础上的妥tiē,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
有人这样评论老舍先生:他使语言脱去自然形态的粗拙与随意,炼成金子,________,如同一件精雕细刻的瓷器。
①文段中加下划线字读音、依据拼音写汉字和对“赏”字笔顺描述都正确的一项是()A.粗拙(zhuó)妥贴“赏”的第一笔是“丨”B.粗拙(zhuó)妥帖“赏”的第一笔是“丶”C.粗拙(zhuō)妥帖“赏”的第一笔是“丨”D.粗拙(zhuō)妥贴“赏”的第一笔是“丶”②给文段①横线内容依次加上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引号引号 B.引号书名号C.书名号书名号 D.书名号引号③文段②结尾处横线上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B.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华丽脱俗C.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D.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华丽脱俗(2)进入展馆,同学们来到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骆驼祥子》巨幅图画前,围绕作品展开讨论。
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①依据《骆驼祥子》原著,给下面三幅图画排序。
甲乙丙②下面语句均出自小说《骆驼祥子》,对这些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及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语境:祥子通过努力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把车比作武士的徽章,表明了这辆车对祥子的重要性,不仅是生存的手段,也是荣誉的象征。
B.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
语境:祥子被大兵抓到军营,有了逃跑的计划。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写出了祥子当时又惊又喜、又怕又累的复杂心理。
C.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语境:祥子在烈日下出去拉车。
分析:这句话运用拟人,写出了柳树失去活力的状态,突出了天气的炎热,让祥子苦不堪言。
D.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语境:一场暴雨,给大杂院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分析:这句话运用拟人,一场看似平常的暴雨,却能要了底层百姓的命,突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3)观看展览时,同学们发现,老舍先生在踏上文学道路之初曾写下一副自勉联,表达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艺术追求。
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①将“著”“尊”“李杜”“春秋”填入对联的适当位置,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在答题纸的方格中。
上联:报国文章 ________下联:攘夷大义 ________②对联中的“春秋”让我们联想到了儒家“五经”中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