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刘彬(成都体育学院德育教研室,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钥匙。

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人与社会的方法。

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入手,概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含义,即个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并初步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建设、建立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现实意义;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信念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研究,通过对阶级利益和个人发展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类整体的现实的深刻分析,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是贯彻始终的主题,而统摄这两个主题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群众的真正力量所在,也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差别、规划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制高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1845年之后,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观念的日趋成熟,对人的本质问题有了更为深刻而科学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形成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总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它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

同时指出,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

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一前提。

它的前提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1”。

(2)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作了深入的论述,他指出:全面发展的“全面的人”,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已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

“阶级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因此,现在已被机器破坏了的分工,即把一个人变成了农民、把另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将完全消失。

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2”。

(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本性的【作者简介】刘彬(1970-),男,汉族,四川省资阳市人,哲学学士,成都体育学院德育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3:3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3:37。

8考察,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阶级利益与人的发展的对立关系,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理论。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

(4)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4”。

在这里,马克思深刻地剖析了社会大分工对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弊病,揭示了“现代”生产的需要:“现代”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人,而这种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到。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互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新人的唯一方式。

(5)1876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工业已经相对地摆脱了它本身所需原料的产地的地方局限性……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的社会可以在这方面更大地向前迈进。

这个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他们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基础,而且其中每一个人对整整一系列生产部门从头到尾都有实际体验,所以这样的社会将创造新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会绰绰有余地抵偿从比较远的地方运输原料或燃料所花费的劳动5”。

可见,旧式分工奴役着人的发展,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和精神上的空虚,只有彻底改革旧的生产方式,特别是消灭旧的分工,社会解除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桎梏,这个社会才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根据第一部分的综述,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凝结了一些潜在的素质,或叫遗传基因,或叫潜能,马克思把它称之为“类特性”。

总而言之,这些类特性可能会顺其自然地流露出来,也可能被压抑下去。

当然,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都得到了一定发展的前提下,它才可能更加自然地流露。

所以,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类特性”。

个人作为整个人类的一个组成部份,当然需要不断地完成和发展这些“类特性”,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融入整个社会,成其为社会中的人。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这是指自由自觉的本能力量的充分发展,它依赖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类特性的共同作用。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

二是活动的形式。

这是指从事的何种活动,它依赖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但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时,人的活动形式也被单一化、片面化和固定化了。

当然,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个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充分发展正如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一样,“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只有现实的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人的“社会特性”才能冲破现实社会的局限性,得到全面发展。

个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充分发展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个人以社会群体中的某一社会成员的身份与他人发生相互关系。

任何时代,任何人也不能脱离社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二版)[M]. 人民出版社,1995:2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 人民出版社,1973:53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二版)[M]. 人民出版社,1995:647。

9会群体而单独存在,当然,个人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

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把他人当作发展自己力量所需要的对象,在这种关系中彼此交流、丰富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三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得到了充分发展,个人在社会中如鱼得水。

四是个人在参加多种形式、多个领域的活动中摆脱了个人的个体、职业、民族、国家的局限性,完全融入整个社会,冲破了多种局限性,社会和谐、个人自由。

(三)个人的“个性”充分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理想社会的理想的人,并不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人。

理想社会也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全面发展的人也是自已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人。

正如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美容、优生、克隆等问题所存的顾虑一样,如果不能保证“个性”的存在,无论是先进的思想,还是发达的技术,都会遭受责难。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实现当然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它一方面需要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展。

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了比以往其它一切制度更为可靠的保障。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钥匙。

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人与社会的方法。

这种观念和方法在当今时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越充分,又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6”。

而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价值追求仍是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有利于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彻底消除封建主义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打破身份、地域对人的限制,赋予社会全体成员平等的劳动保障、受教育、卫生保健等权利,维护社会公正,从人权上保障人的发展,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人的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涉及到了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形态更替问题,涉及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是否可以跨越的问题。

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能够为我们今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政治哲学的理论依据。

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实质就是个性自由,而个性自由的大小总是取决于现有生产力的状况。

因此,这个理论也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生产力标准,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提供了理论依据。

加快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发展经济的转型,通过产业升级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产业工人的技能化、知识化),走出那种以牺牲人力资源为代价的低成本误区(例如珠三角十多年恶性膨胀的工资不长、劳动环境恶劣的低端加工业),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缩小地区、城乡、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创业致富、劳动致富,打击非法致富,只有尽可能多的人富起来才能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正确分析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真正的集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