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第Ⅰ卷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
1、歌谣“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局不移。
”反映了哪个原始部落居民的情况()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从尧舜禹的“禅让”可以看出,当时推举部落首领的标准是()
A.财富多少 B.是否治水成功 C.选贤与能 D.家族谱系
3、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青铜冶炼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4、春秋时期,烽烟四起,战火连天,诸侯争霸成为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的衰微
B.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C.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D.争霸的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5、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阳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
C.他因才能出众,被国君赏识,直接派到某县任职
D.后来,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大富翁
6、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A.“兼爱”,“非攻” B.“仁政”治国
C.提倡“法治” D.“无为而治”
7、晚清思想家谭嗣同在《仁学》中阐述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那么关于“秦政”的准确含义是()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C.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D.废分封设置郡县
8、“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焚书坑儒和()
A.灭六国,统一中国 B.修筑长城 C.秦的暴政 D.秦末农民战争
9、西汉初,经过几个皇帝的努力,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随之强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是()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10、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
A.压制社会知识分子 B.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有区别对待诸子百家
11、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A.秦始皇实施郡县制 B.张骞出使西域 C.班超出使西域 D.西域都护设置
12、下列人物在《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的是()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刘备 D.汉高祖
1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内迁开始于()
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
14、“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争()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5、“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
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以上材料反映了孝文帝主张()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0分)
第Ⅱ卷共2小题,第16、17题各10分,共20分。
16、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世界瞩目,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春秋战国生产工具示意图
材料二……合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摘自人教版七上历史教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不得照抄原文)《史记•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2分)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译自《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民辛苦劳作,一年的丰收可以解决很多地方的粮食问题。
……江南生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译自《宋书》
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
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改编自教科书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什么状况?(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材料三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北方民众的南下对江南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5分)
(4)结合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谈一谈你对如何发展经济的感想。
(1分)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第Ⅰ卷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C
2、C
3、A
4、B
5、D
6、B
7、A
8、D
9、B 10 、C
11、D 12、C 13、B 14、D 15、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0分)
第Ⅱ卷共2小题,第16、17题各10分,共20分。
16、(1)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2分)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分)民富国强,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分)
(4)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分)
17、(1)地广人稀,经济落后;(2分)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繁荣起来;(2分)
(3)北方战乱不断,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南移;(1分)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4分)
(4)国家要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任答一点得1分)
七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