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司马迁与《史记》、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两汉时期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两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教学难点:如何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宗教。
【学情分析】
虽然这是一节文化课,但七年级学生对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不深入,因此,在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研读法、情境创作法、设置悬念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竹木简”“丝帛”,提问学生:竹木简、丝帛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它们有什么缺点呢?学生思考、回答:笨重、昂贵。
教师再提问:哪一种书写材料克服了这些缺点呢?学生回答: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造纸术等两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提问:大家想一下,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
学生回答: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
(展示《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图片)
出示材料: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我国的主要书写材料之一,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
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汉武帝时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多月。
帛也是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但帛太贵,不能大量的使用。
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
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方法。
(展示考古发掘的《纸本地图》)
“探索发现”:同学们自主阅读第73页的教材内容,然后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最早的纸”和“蔡侯纸”。
结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课件展示最早的纸的图片、蔡伦画像。
教师介绍造纸术传播海外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
课件展示张仲景和华佗的两则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为张仲景和华佗分别制作一张“名片”。
最后展示《伤寒杂病论》、“五禽戏”。
三、历史巨著《史记》
提问: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学生回答: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父亲是史官,家教良好。
他本人读书很多,还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
提问:《史记》主要记述了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史记》主要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提问:《史记》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实事求是。
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教师点拨:在君主专制的年代里,“伴君如伴虎”。
司马迁却敢于指出汉武帝的过失,体现了忠于史事的态度。
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选择的是“重于泰山”。
因此,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道教和佛教
提问:道教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
学生回答:东汉末年,道教兴起。
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提问: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
学生回答: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
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提问:道教和佛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学生回答: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以,这两种宗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得以传播和发展。
提问:你能从常见的文学影视作品、日常用语、建筑雕塑、音乐美术、天文医学等方面找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答。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