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论概述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

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

他在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

l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于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一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

中国古代所谓五材“杂以成百物”也有这样的意思。

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

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大于部分发之和)。

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所以从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通存在的。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

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等等。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

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地变化。

以往研究问题,总是将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整体的性质,用最简单因素说明复杂事物。

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

在现代科学的整体比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而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研究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

所以系统论、连同信息沦、控制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

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

目前在体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不少重大的成果。

主要内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科学基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科学基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①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发生了物理学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自然科学发展阶段。

20世纪的科学革命广泛发生在宇观、宏观和微观三大层次上,使得整个自然科学形成了一个前沿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综合的整体。

由相对论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高速及宇观领域的;由量子力学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微观领域的;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则是关于宏观领域的,它们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三大层面上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它揭示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之间、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统一性;1916年爱因斯坦又创建了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广义协变原理和等效原理;推断出在引力场中,时钟要变慢,光的路程要弯曲;指出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时空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扬弃了牛顿关于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观念,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辨证关系。

量子力学:1900年普朗克(1918年,普朗克作为量子理论的开拓者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提出了量子假说,1913年玻尔建立了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1925年海森堡建立了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玻恩对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诠释。

这些新进展揭示了崭新的、不同于宏观客体规律的微观客体规律,阐明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对立统一,突现了量子(微观)世界的概率随机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精确确定连续轨迹的经典概念。

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被因果率仅作为一种近似和统计的概念所代替。

量子力学的建立使自然科学进入到人类日常感性经验以外的微观世界,表明了人只有通过仪器装置才能观察和描述自然;人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参与到自然现象中的。

分子生物学: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关于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分子生物学将生物学的实验研究推进到了大分子层次,并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阐明了生物界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分子生物学表明,所有生物,包括病毒都有着共同的遗传物质—核酸,而核酸也有共同的核苷酸链的分子结构和基本相同的遗传机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表明了现代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改造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的自然本性。

控制论:由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于1948年。

维纳于1894年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中。

他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语言教授。

维纳年18岁时就获得了哈佛大学数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随后他因提出了著名的“控制论”而闻名于世。

1940年,维纳开始考虑计算机如何能像大脑一样工作。

他发现了二者的相似性。

维纳认为计算机是一个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转换的系统,只要这个系统能得到数据,机器本身就应该能做几乎任何事情。

而且计算机本身并不一定要用齿轮,导线,轴,电机等部件制成。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为了证实维纳的这个观点,甚至用石块和卫生纸卷制造过一台简单的能运行的计算机。

系统论:由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

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

1901年9月19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的阿茨格斯多夫。

1926年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任教。

1954年同拉波波特等人一起建立一般系统论研究会,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

1972年6月12日卒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

在1924~1928年曾多次发表文章阐述系统论的思想。

他反对生物学中机械论的思想,强调生物学中有机体概念,主张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认为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现生物系统中一切层次上的组织原理。

1937年,他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

1949年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

他认为系统论作为新的科学规范,可运用于广泛的研究领域。

它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系统”的科学和数学系统论;二是系统技术,涉及系统工程的内容,研究系统思想和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各种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三是系统哲学研究。

信息论:由美国数学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创立于1948年。

香农于1916年4月30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Petoskey,1936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并获得数学和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4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学博士学位和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1941年他加入贝尔实验室数学部。

于2001年2月26日去世,享年84岁。

香农于1940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期间开始思考信息论与有效通信系统的问题。

经过8年的努力,香农在1948年6月和10月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连载发表了他影像深远的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

1949年,香农又在该杂志上发表了另一著名论文《噪声下的通信》。

在这两篇论文中,香农阐明了通信的基本问题,给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式,并解决了信道容量、信源统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一系列基本技术问题。

两篇论文成为了信息论的奠基性著作.耗散结构理论: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1917-2003.5.28)是比利时科学家和哲学家。

1977年,他因为“在非平衡热力学特别是他的耗散结构理论方面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81年,他又由于《新的联盟:人和自然的新对话》(即英文版《从混沌到有序》的法文版前身)而戴上法兰西言语高级理事会的奖章,1984年再被授予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荣誉称号。

1979年,普里戈金应邀来华来华讲学,并在西安、北京等地作了学术演讲。

1986年,他再度来到我国,并接受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授予他的名誉学衔、成为中国生物物理化学学会的名誉会员。

协同学也叫协合学,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的基础上于1977年正式问世。

协同作用的含义:一个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如果子系统之间互相配合产生合作作用,那么系统就处在自组织状态。

系统在宏观上就会表现出一定的结构或者功能。

主要研究从混沌中产生有序现象的机制和规律;提出了协同、有序度和序参量(代表系统的有序度)、慢变量和快变量等概念;对无序和有序的矛盾转化的分析以及采用类比研究方法等在科学和哲学发展中都具有指导作用。

重新定义了宏观和微观概念,认为是指一个系统,微观是指构成系统的大量子系统。

突变论:突变论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连续的渐变如何引起突变或飞跃,并力求以统一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预测并控制这些突变和飞跃的一门学科。

1927年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发表专著《结构稳定和形态发生学》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问世。

新物种的新性状的产生过程既不是缓慢的,也不是难以观察到的,而是存在于诸如现今一般所用的跳跃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中,现在可称为突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