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专题三系统自然观(精)
自然辩证法专题三系统自然观(精)
度一致性。
沃森和克里克: DNA双螺旋结构
分子生物的 大生命观
它表明,所有生物(包括非细胞生物病毒) 都有着共同的遗传物质核酸,而核酸也有共同 的核苷酸链的分子结构和基本相同的遗传机制。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NA 重组技术(遗传
工程, 1973 年首次成功)、克隆技术,表明 现代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足以改造人类自身、 改变人的自然本性的程度。人参与、影响自 然进程的力量更强了。
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 有序性、目的性等特性。
2、美国维纳创立控制论(20世纪30-40年 代): 概念:目的、行为、控制、反馈、通讯、信 息、输入、输出; 控制原理:控制论系统模型即输入-输出反 馈控制模型;
(三)、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 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
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
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
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贝塔朗菲(1901—1972)
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初步框架 1945年在《德国哲学周刊》 18 期上发 表 《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 毁于战火,未被人们注意。 1947年在美国讲学时再次提出系统论思 想。 1950年发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开放 系统理论》。 1955年专著《一般系统论》,成为该领 域的奠基性著作。 60~70年代受到人们重视。1972年发表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把一般 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范畴。
1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从理论上确 立了科学的系统理论 ,使科学从研究孤立的部 分转向研究系统及其规律。 现实世界是一个自组织的由实体构成的递 阶秩序结构,通过许多物理、化学系统的叠加 就构成了生物和社会系统。 不能把分割的部分的行为拼加成整体, 必须考虑各个子系统和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才 能了解各部分的行为和整体。
1900年12月4日,《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 分布定律的理论》,提出能量子基本假 设——量子力学诞生。 量子力学标志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 揭示了崭新的、不同于宏观客体规律的 微观客体规律,阐明了连续性与间断性、 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凸现了量 子(微观)世界的概率随机性,打破了 机械决定论的观念。
专题三
系统自然观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与演化发展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来,自然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 系统自然观和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和确立 ,这是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系统自然观
第一节 第二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20 世纪的科学革命广泛而深刻: 它发生在宇观(相对论)、宏观 (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微观 (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三大 层次。
贝 克 勒 尔
在今天,人们提出与昨天完全相反
的主张。在这个时期,已经没有真理的 标准,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了,我很悔 恨我没有在这些矛盾出现的五年前死去。 ——洛伦兹
3、物理学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诞生 (1)相对论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1955 )
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 两个基本原理: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 光速不变原理 时空观的变革:尺缩效应;钟慢效应; 质增效应;质能关系式。
1916年,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
验证:水星轨道近日点的反常进动
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应向红端移动
光线在引力场中发生偏转
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空 间与时间、空间时间与物质及其运动、质量 与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2)量子力学
普朗克( Maz K.E.L.Planck,1858—1947 )
迈克尔逊
黑体辐射:黑体受高温而向外辐射。
斯特凡:黑体辐射的总能量与他的绝
对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瑞利和金斯:瑞利-金斯公式在长波
部分与实验吻合,在短波部分,得
出荒谬的结论,即当辐射的波长无限
小时可以获得无限大的能量,后来
被称为“紫外灾难”。
2、世纪之交物理学三大发现
X射线:1895,(德)伦琴 放射性:1896,(法)贝克勒尔 电 子:1897,(英)汤姆逊 伦 琴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 学基础
一、自然科学基础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 系统科学
(一)物理学新发现和物理学革命
1、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
“以太漂移”的否定结果:1887,M-M 黑体辐射和“紫外灾难”:1900,瑞利
以太漂移 1876 年 -1879 年间,美国物理学 家迈克尔逊和莫雷进行了搜索 以太风的实验。他们设想,如 果地球有相对于以太的运动而 以太又是光的传播介质,那么 光顺着以太的方向运动到一定 距离再沿逆着以太方向运动到 原点的时间,必然会大于光垂 直于以太运动方向往返同样距 离的时间,就好像游泳时顺流 逆流各游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 大于等距离往返对岸的时间。 多次实验并没有找到以太风或 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相对运动。
及其向生物学的渗透,以及X射线衍射和
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与应用,科学家们开
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物质及其功能,
并建立了分子生物学。
1953 年,沃森等科学家在分析 X 射线衍
线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
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将生物学
的实验水平推进到了大分子层次,并在生物大
分子层次上阐明了自然界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
量子力学的建立,使自然科学进展到 了人类日常经验以外的微观世界,反映 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特征,表明人并
不是在自然之外的独立存在者和观察者,
而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参与自然现象的;
表明人只有在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才能
认识自然。
(二)分子生物学
20世纪的生物学家致力于探索物种进化
和遗传的机制由于高分子化学的发展
根据科学家计算,当飞船速度达到每 秒钟299 900千米时,飞船上的一米便只相 当于地面上的0.02米,飞船上的一秒钟则 相当于地面上的50秒钟。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上的时间自
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
与任何其它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
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
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