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言分析】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结合引言,回答下列问题。
1、江泽民指出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分别是什么?它们对中国人民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2、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导入新课】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
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然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
因此,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对于孙中山先生很多称谓: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P78《时局图》)。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
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
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因素:孙中山个人努力。
补充: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孙中山:(1866—1925)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名文,号日新,后改逸仙,亡命日本时化名中山。
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因此被称为“国父”。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894年上书清廷首辅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主张,被拒。
此后即改取志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道路。
同年11月,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举行广州起义。
失败后逃亡国外。
1900年发动惠州(今广东惠阳)三洲田起义,以失败告终。
此后数年往来于日本、安南(今越南)、檀香山、欧洲、美洲等地,宣传其革命主张,发展兴中会组织,开始提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1905年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组成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发刊《民报》,作为机关报。
《同盟会宣言》提出四项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6~1911年,孙中山筹划、指挥和发动了9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
1911年武昌新军起义,迅即引发15个省的响应,使清王朝的统治从根本上发生动摇。
孙中山于当年年底回国,被起义各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
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也宣告成立,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
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让位于袁世凯。
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此后十数年间,中国连续发生以下事件:国民党创建人之一宋教仁被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连年混战,以武力篡夺中央政权。
孙中山坚持革命,先后组织领导了讨袁和护法的政治运动和武装斗争。
1915年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宣言护法,组成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
从此时到1924年,孙中山断续担任军政府首脑,其名义数度改变,始称大元帅,次称总裁,后称大总统。
1921年与苏联代表马林会晤。
1922年与共产国际代表越飞会晤。
1923年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接受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政治、军事、物质援助。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确定今后国民革命以打倒军阀、统一中国、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为目标,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大会取得三项重大成就: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接纳中共党员参加国民党。
此议为孙中山及大会多数代表所支持。
同年,创设黄埔军官学校,着手建立革命武装力量。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留下了“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遗嘱。
与《遗嘱》同时签署的还有《致苏联遗书》。
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和《孙中山全集》。
————《大英百科全书》(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
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参见“历史纵横”)(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
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被杀,程奎光病死狱中,孙中山、杨发、陈少白等均被悬赏通缉。
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
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4)组建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
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1)内容: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引申思考】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2)评价: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前提)民族主义(核心)民权主义(补充和发展)民生主义局限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没明确反帝——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二、三民主义的实践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
具体表现为: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的结局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你知道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吗?孙中山先生真诚欢迎国共合作!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三十年,中出生入死,失败之数,不可偻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