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解放”,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摘要: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必须让学生主动发展,为生命潜能开发,把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达到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让学生个性、人性得到凸现和张扬,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六大解放语文教学生命活力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为生命潜能开发,把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六大解放”[1]思想唤起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把语文教学变成一泓活水。
一、解放头脑,让学生悟一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过分强调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单方面的作用和绝对权威,久而久之,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2]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解放头脑,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悟其义,悟其理,悟其情,悟其境。
这样让学生自主、开放地学习,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1、比较揣摩悟其义所谓比较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
这是直接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与“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下面是特级教师孙双金引导学生比较揣摩“才”字内涵的精彩教学片段:师:这两个“才”字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生:第一句中的“才”字是表示时间长的意思。
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邱少云连一动都不动,突出他惊人的毅力。
生:第二句中的“才”字是表示时间短的意思。
像毒牙一样的“391”高地20分钟就攻了下来,突出了邱少云的精神给战友们巨大的鼓舞力量。
师:对啊,同一个“才”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却不同,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突出了邱少云的伟大精神。
你们看,祖国的语言文字多么富有表现力啊。
生:老师,我发现当“才”字表示时间长时,是在时间词的后面;当“才”字表示时间短时是在时间词的前面。
师:(极度惊喜)哎呀,你真不简单,你已发现了语言中的规律,太好了!同学们,都要像她这样去学习,去发现![3]从这一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比较揣摩,不仅真正理解了“才”字的意思,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无穷魅力的同时,还感受到邱少云这个伟大战士思想伟大、行为伟大、意志坚强,惊人毅力,邱少云严守纪律的光辉形象深深的烙在每个学生的记忆深处。
2、熟读精思悟其理古人云:“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4]这句话道出熟读可达到的境界。
在熟读中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
教学《西门豹》一课,学生在熟读课文时,教师抓课后习题“西门豹用什么巧妙的方法惩治巫婆和官绅”中的“巧妙”在何处?课文又是怎样写出“巧妙”的?学生围绕这一研读问题,以充足的时间研读、品悟,梳理出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巧妙方法有六:①借口“新娘不漂亮”救下了新娘;②借口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把巫婆投入漳河,惩治了巫婆;③借口让官绅头子去催巫婆,把官绅头子投入漳河;④借严惩巫婆和官绅头子,警告了其他官绅;⑤借此教育老百姓破除迷信;⑥借此还发动群众兴修水利,获得了好收成。
这样,教师就用一个高度集中的研读问题,在学生熟读的催化下,通过认真思考,学生真正理解了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巧”在哪里,“妙”在何方。
3、反复诵读悟其情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有着丰富情感的文章,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文质兼美文章,是学生获得健康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教学《万里长城》一课,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读课题“万里长城”,学生全情投入,当学生诵读出气势时,老师不失时机亲切地问:“为什么这样读呢?”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认真品味词句,有所感悟,纷纷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长城气魄雄伟;——长城建筑的年代久远;——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通过语音抑扬顿挫,通过语音抑扬顿挫,通过语速的快慢缓急,读出意、形、情、味、神。
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升华情感。
4、浮想联翩悟其境意境的营造是许多作家刻意追求的,优秀的文章往往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读出意境是朗读的高品位境界。
要读出文章的意境,必须借助想象的力量来完成这一步工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驱逐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领悟情景。
”[5]在朗读中想象,使文中意境成为学生胸中之境,心中之情,口中之言。
教师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时,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学生先轻轻地朗读,再闭上眼睛去想象文字中的画面,让文中所描绘的境象进入大脑中,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草塘的美景,把自己用脑画的画面用简笔画绘下来。
一位同学画面上描绘了翠绿的蒲草和芦苇,清澈得能看到倒映蓝天、白云的小河,还添上了在河边嬉戏逮鱼的孩子,使整个画面看上去更有生机和乐趣。
“悟”的过程就是思考和理解语言文字内涵,品味语言文字滋味,体会语言文字情感。
“悟”的过程是情感的升华,是精粹的沉淀。
“悟”的过程是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精神枷锁,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
二、解放双手,让学生做一做所谓“心灵手巧”就是手巧,心也变得灵活聪明起来。
可是,要使孩子聪明,动手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玩一玩,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
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思考中动手,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1、引导做一做。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做一做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让学生在动手中自己获得新知,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捞铁牛》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实验材料:水槽、圆口瓶、石子、木尺、棉线、铁片。
实验过程:①将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放入盛有大半槽水的水槽中;②在圆口瓶的瓶口架上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着一块铁片;③将圆口瓶里的石子逐一取出。
实验现象:圆口瓶带着铁片不断上升。
实验结束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器具各相当于怀丙和尚捞铁牛时的哪些器具?学生通过类比,自然而然地明白怀丙和尚所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怀丙和尚真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2、放手做一做。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参与实践,动手操作,亲身感受,有利于解决知识抽象性和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如《赵州桥》一文有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面,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那么是什么支着这么长的桥面呢?”假若教师大讲特讲拱形桥洞的张力,学生将是似懂非懂。
老师让学生玩搭纸桥的游戏,学生兴致勃勃地玩起来,用橡皮泥作桥墩,用白纸作桥面,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纸桥脱颖而出。
教师选出三座代表作,①白纸未对折平放桥墩上的宽阔平坦大桥;②白纸对折后平放桥墩上的小桥;③将白纸握成拱形嵌入桥墩之间的拱桥。
然后叫学生将橡皮擦当“车”开到桥上去,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宽阔平坦的大桥坍塌,“车”坠入河中;小桥腰折,“车”动弹不得;拱桥巍然屹立,“车”安危无恙。
通过玩一玩,比一比,学生明白拱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这样学生即使不明白力学原理,也能从实践中获得直观印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多玩玩,多画画,多说说,多做做,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得到启发,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解放眼睛,让学生看一看。
现代视觉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我们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大约80%来自于视觉,视觉中枢可以说是外界信息输入我们大脑的主要通道。
[6]可见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去获得“第一资料”的重要性。
1、认真观察实物儿童对世界充满新鲜感,好奇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激起参与学习的欲望。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这样一句话:“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这些贝壳到底是什么样的,怎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颜色不一”、“形状多样”、“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等词的意思呢?老师把贝壳标本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地观赏,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啧啧的惊叹声。
学生看一看,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不但理解了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描写的贝壳产生了感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尽情欣赏画面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感觉思维的。
”[7]因此,课堂上老师有意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CAI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CAI是通过音像、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当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由自主融入其中。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播放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沙群岛之中,亲眼目睹浩瀚的大海,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贝壳,翱翔在椰林、海面上的海鸟。
学生仿佛来到海底世界,亲眼目睹了海底高耸的山崖、低陷的峡谷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瑰丽无比的珊瑚,以及那些见也没见过的,甚至听也没听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
学生在观察这一生动画面时,一个个睁大眼睛,被西沙群岛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
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尤其是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加深了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眼睛是心灵之窗,教师要开启学生的这扇窗户,让这扇小窗去摄下有形有态的物,有情有感的人,有滋有味的生活……四、解放嘴巴,让学生议一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学生的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允许不同见解的同学争论。
1、畅所欲言,鼓励创见小学语文课堂是最易张扬学生个性的,也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
教学《称象》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假如你在场,有没有比曹冲更妙的方法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想出了一个个锦囊妙计。
——就地取材,用泥沙代替石头,挑泥沙比搬石头方便。
——与其挑泥沙不如引水进舱,那更省力。
——让士兵或官员上船,人上下船动作轻快,省时省力。
学生们想出的方法确实比曹冲的办法更富有创造性。
教师只要善于抓住契机,议论“不设防”,学生智慧一定会绽放灿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