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1.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展示古诗描写的对象,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揣摩古诗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并动笔写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暮江吟》)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诗歌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比如这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学生回答: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古诗。
重点指导前鼻音“吟”,平舌音“瑟”。
2.学生朗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暮”中间的撇、捺舒展,盖住下面的“日”。
易错提示:“吟”左部“口”偏上,右部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3)多音字。
似⎩⎪⎨⎪⎧sì:似乎 似是而非shì:似的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暮(暮色)—墓(坟墓)—幕(屏幕)—慕(羡慕)吟(吟唱)—今(今天)—令(命令)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了解作者。
明确: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词语释义。
明确: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③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④可怜:可爱。
⑤真珠:珍珠。
⑥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5.了解重点词语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吗?明确: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好似颗颗珍珠,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形如弯弓。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同学们知道江水为什么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的吗?明确: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江水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
2.“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可换成什么词?哪个词好?为什么?明确:可换成“照、盖、洒、射”。
“铺”字更好,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阳照射的面积广大而均匀。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二字。
诗人写的是九月初三夜的月亮,此时月亮细弯,和弯弯的细细的弓很像,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同学们,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珠、弯弯的新月还像什么?明确:露珠:钻石、玛瑙、水晶、玻璃球。
新月:金钩、小船、眉毛、镰刀。
5.诗人在写诗时会经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明确:运用比喻的诗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其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兼有夸张)——(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运用夸张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唐)李白《夜宿山寺》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诗中写暮江落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露伴新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把露珠比作__________,把月亮比作__________。
明确: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珍珠 弓2.总结。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白居易的诗,相互交流。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暮江吟⎩⎨⎧⎭⎬⎫夕阳斜照图⎩⎪⎨⎪⎧ 残阳——铺水江水——半瑟半红 新月露珠图⎩⎪⎨⎪⎧ 露水——似真珠 月亮——似弓赞美 热爱第二课时(《题西林壁》)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我们在之前已经学过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
(学生背诵)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那就是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古诗。
重点指导平舌音“侧”,后鼻音“峰”,边音“庐”。
2.学生朗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题”捺画长伸,托住里面部分。
“侧”撇为竖撇,点不宜过长。
易错提示:“峰”右部上面是“夂”,不要写成“攵”。
(3)多音字。
横⎩⎪⎨⎪⎧hén ɡ:横线 横七竖八hèn ɡ:骄横 飞来横祸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题(题目)—提(提醒)—匙(钥匙)侧(侧面)—测(测试)—厕(厕所)峰(山峰)—蜂(蜜蜂)—锋(锋利)—逢(相逢)—烽(烽火)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要重读,并要读出起伏之感,“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真、只”要重读。
3.了解作者。
明确: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4.词语释义。
明确: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③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呈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④侧:侧面。
⑤各不同:各不相同。
⑥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⑦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⑧缘:因为。
⑨此山:指的是庐山。
5.了解重点词语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吗?明确: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6.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前两句。
(1)找出表示方位、角度的词语。
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明确:“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2)前两句告诉我们什么?明确: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2.学习后两句。
本诗后两句是借景说理,谈游山感受,诗人为什么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明确: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解释说,因为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含有“面”字的成语拓展示例:面红耳赤面面俱到面黄肌瘦面目全非面目一新面如土色两面三刀四面八方洗心革面八面玲珑蓬头垢面独当一面闻名不如见面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什么道理?明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全面的立场上。
知识拓展:庐山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
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诗中描绘了庐山________的景象,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哲理。
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宋苏轼千姿百态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所见景象诗人感受2.总结。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地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题西林壁⎩⎨⎧⎭⎪⎫写景⎩⎪⎨⎪⎧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不同 明理⎩⎪⎨⎪⎧ 不识—真面目 只缘—在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三课时(《雪梅》)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学生默写《题西林壁》)2.导入新课:(看图片,赏雪梅)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放呢?(学生回答:梅花、冬天)是的,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爱。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看作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去看个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