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九下化学 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九下化学 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九下化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溶解现象 1、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如NaOH、CaO、浓H2SO4 ;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如NH4NO3、KNO3 ;还有些物质溶于水无明显温度变化,如NaCl 。 2、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石灰水、矿泉水等均是溶液,有些溶液还有颜色,如KMnO4溶液紫红色、CuSO4溶液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Cl3溶液黄色。 3、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土分散到水中。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5、乳化作用:洗涤剂等中的乳化剂能够把油分散到水中,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过程。(洗涤油脂的三种方法1.热的纯碱溶液-化学反应;2.洗涤剂-乳化作用;3.汽油或酒精) 6、水溶液的特性;(1)冰点的降低: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冰而酱油和食醋不会结冰;用食盐可以融化道路上的积雪。(2)沸点的升高:煮沸的汤比沸水温度高。(3)导电性:食盐水、稀硫酸、烧碱溶液均能导电是由于在其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离子,而蔗糖溶液不导电是由于蔗糖是由分子构成的。 7、溶液的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它既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水中的食盐),也可以为液体(如酒精水溶液中的酒精)或气体(如盐酸中的氯化氢、氨水中的氨气)。(2)溶剂:能溶解溶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也有其他溶剂,如碘酒中的酒精、汽油溶解植物油。 8、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不再溶解,为则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9、溶质的质量分数(1)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100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w=%100100SS (S为溶解度,w< S) (3)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管、烧杯、玻璃棒。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10、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克。 (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②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③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④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⑤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⑥从B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⑦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 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⑧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11、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性质②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12、混合物的分离 ①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②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实验步骤)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实验步骤)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1、酸、碱、盐的组成

80 · ·

0 t1 t2 t3

N t

S

P A

B C 酸=H++酸根离子 H2SO4 = 2H+ + SO42— HCl = H+ +Cl— HNO3 = H+ + NO3— 碱=金属离子+OH— NaOH = Na+ + OH— Ca(OH)2 = Ca2+ + 2OH— NH3·H2O 盐=金属离子(或铵根)+酸根离子 NaCl=Na++Cl— CuSO4= Cu2+ + SO42— Na2CO3 NH4Cl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2、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 浓硫酸 色、态 无色液体,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

特性 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氯化氢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的小液滴) 吸水性 脱水性 强氧化性 腐蚀性

用途 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3、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不包括硝酸和浓硫酸) → 盐 + 氢气 Fe+2HCl=FeCl2+H2↑Mg+H2SO4=MgSO4+H2↑ (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CuO+ H2SO4= CuSO4+H2O Fe2O3+6HCl=2FeCl3+3H2O (4)酸+碱→盐+水 HCl+NaOH=NaCl+H2O Ca(OH)2+ H2SO4= CaSO4+2 H2O (5)酸+盐→新酸+新盐 HCl+AgNO3=HNO3+AgCl↓ H2SO4+BaCl2=BaSO4↓+2HCl 4、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色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 +H2O== Ca(OH)2

用途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 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 ③去除油污: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①工业:制漂白粉 ②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 ③建筑: 5、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CO2+ Ca(OH)2= CaCO3↓+ H2O SO2+2NaOH=Na2SO3+H2O (3)碱+酸→盐+水2HNO3+Mg(OH)2=Mg(NO3)2+ 2H2O Al(OH)3+3HCl=AlCl3+3H2O (4)碱+盐→新碱+新盐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注:(1)(2)(4)只适用于可溶性碱。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如Cu(OH)2ΔCuO+H2O 2Fe(OH)3 ΔFe2O3+3H2O; 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e(OH)3 Al(OH)3 Mg(OH)2 BaCO3 CaCO3 ,注:AgCl↓和BaSO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6、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定 义 凡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凡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化 学 性 质

①大多数可与水反应生成酸 CO2+H2O=H2CO3 SO2+H2O=H2SO3 SO3+H2O==H2SO4 ①少数可与水反应生成碱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BaO+H2O==Ba(OH)2 CaO +H2O==Ca(OH)2 ②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CO2 +Ca(OH)2== CaCO3↓+H2O (不是复分解反应) ②碱性氧化物+酸 → 盐+水 Fe2O3+6HCl== 2FeCl3+3H2O (是复分解反应) 7.几种酸、碱、盐的检验方法

物质 试剂 现象

酸(H+) 紫色石蕊试液 变红 蓝色石蕊试纸 变红 活泼金属/碳酸盐 有气体生成 难溶性的金属氧化物/碱 固体溶解

碱(OH—) 紫色石蕊试液,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 无色酚酞试液 变红 可溶性的镁盐/铜盐/铁盐 生成白/蓝/红褐色沉淀 碳酸盐(CO32—) 盐酸,澄清石灰水 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可溶性碳酸盐 盐酸,澄清石灰水 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