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智慧、聪明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区别及相关论述

浅谈智慧、聪明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区别及相关论述

浅谈智慧、聪明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区别及相关论述作者;余景良(为了使读者阅读时对内容能快速简易明了、有头绪,特把内容分为不同的若干个方面,各设标题,在标题下论述。

)一、写此篇文章的起因好久未写博文了。

因为现实残酷无奈的处境逼得我已心灰意冷,写博文的热情从数年前的一百度现已降到了零度。

然而时常想,自己发表的那些博文对世人是振聋发聩的言语、理论观点和建议,世人为何很少知晓很少传播呢?这个问题虽然简单,却引起了我的思维向某些方面延伸,最后落在了以下这个问题上。

作为有别于其它高级动物的人类,因具备了高级的大脑,赢得了统治世界地位。

而人类本身,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人群中还存在着傻子、愚蠢人。

然而他们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都显得很刁精,特别是现代,世人是地地道道的刁精人,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甚至有些愚蠢老实人在百味大染缸社会里也会学得乖巧。

所以说世人智力还是可以的。

可是,为什么万恶灾难深重的几千年人类社会始终不改变?很多智力可以的刁精人为什么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不应该出现的悲剧?……这些都是事实。

这说明什么呢?可想而知,归根结底是世人智力还是没有达到高级,如果达到高级,一切都会出现与原先大不相同甚至性质相反的结果。

因此这就引出了,人在好智力上又存在着两个不同等级的说法。

因为它们对事物状态好坏产生的作用大不相同,分析它们很有价值。

不管怎样,首先对这两个不同等级总要给个名词吧,于是出现了智慧和聪明这两个词。

平常人们把智力高的定为智慧或聪明,可总是把这两个词混为一谈。

可这毕竟是两个概念。

人们有时对智力很高的人,会称赞他有智慧;而对平常精明人会随口说出,这个人聪明。

根据这种趋向可以认为,智慧属于高智力,聪明要稍微差一点。

但趋向归趋向,人们总是习惯的把它们混为一谈。

因为它们之间不明确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今天我突发兴趣,想对它们下个准确的定义。

然而,这个问题一提起,又引起我的思路延伸发展,又添加了能力一项。

对世人负责的心促使我的思路不断膨胀,相关的东西相继出现。

于是,我放开了手脚,便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作全面综合论述,进行延伸解释和理解,并借题发挥,达到全面、深入、正确地理解它们。

还能从中反映社会这方面的真面目。

我这是在停滞的博文发表中拾起三言两句添上一笔,作为玩耍吧,而对我那些博文发表的宗旨没有多大作用。

各位读者,您看完之后,也许对您认清世人真面目(指本文主题这方面的)有一点帮助。

二、智慧、聪明和能力的定义以及延伸解释(一)智慧和聪明的定义以及延伸解释智慧和聪明都属于智力方面的概念,都表示智力好。

我对聪明的定义是;对事物表层方面的东西能作活跃、快速、准确地认知,并作相应的抉择,这样的思维能力就为聪明。

我对智慧的定义是;在聪明的基础上(有时也不必看聪明基础),善于对事物作深层地探知,能看到事物的根源、本质,并作相应的抉择,智力上比聪明更高一个层面,这样的思维能力就为智慧。

这二者虽同出一源(智力),在应用不同事情上会有不同结果,甚至某些事情结果会有很大差别。

这也就是说一个聪明但没有智慧的人,有时在某个事情上虽做得很漂亮、理由充足、活跃、很精明,好像很有能力,而实际是花拳绣腿。

因没有看到事物根本,有时会把事情搞得很糟,不过在外表上却没显示出这糟糕状态。

而智慧者会把事情做到最好。

这二者相差很大。

也许有时对急需要处理而不重要的事情,聪明人能快速果断地去进行,而智慧者可能不方便做到这一点。

但智慧者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聪明人却不能,显得浮躁。

这是因为二者思维程度高低不一所致。

也就是说,要想做得很好,也要付出代价。

所以聪明人和智慧者应选择相应的事情来做。

有人说,照这么说,不管从个人利害得失还是社会进步方面,有智慧总比聪明好。

人人也希望有智慧,可有智慧人总是太少,为什么聪明人大都不能成为智慧者?其实是这样,有聪明基础的人想成为智慧者不是不可能,而是在于他有没有积极进取精神。

可遗憾的是,事实上聪明人大都不会有这种精神。

他们任性,觉得自己聪明而骄傲,满足于自己思维那个状态,坚信正确,从而思维在积极进取上很懒惰,始终不愿向远处向深处去尝试那一步。

就是因这始终坚定不移的意志,导致他们很难成为智慧者。

智慧者在积极进取上把目标定到最高点上,当然他要越过聪明人那个目标。

而聪明人满足停滞在自己那个目标上。

聪明人和智慧者的智力形成各自都有特定的多种因素。

聪明人思维具有以下特征:1.对事物有较好的判断力。

2.对事物有很强的观察力,会对事物积极细致地观察。

3.善于把事物各个元素联系起来,积极地思考,快速地认定,并作出相应地抉择。

4.会对事物作有根有据地推敲。

5.聪明人的思维属于感性思维。

6.思维对象是事物的浅表层和零碎信息。

7.触及不到事物根源。

8.思路不广不深。

9.思考快速,但草率。

10.把思维局限在事物本身,在本身圈子里灵活地绕来绕去,始终不能突破圈子。

智慧者思维具有以下特征:1.对事物有较好的判断力。

2.着重点放在事物的根源和本质上。

3.思维过程是,先把事物每个元素的来由、真伪、轻重等情况搞清楚。

然后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逻辑性分析,弄清它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便初步得到了一些真实东西。

再把它当作一幅画,对这幅画进行整体认定。

然后进行整体透视,问它为什么会这样,看它的总根源究竟是什么。

再进行与整体有关联的去广度、深度地联想,以便发现更多东西。

最后全盘当作一幅画,进行逻辑性分析,再正确地认定,以便最后作出以总根源、本质为主的相应的抉择。

4.智慧者的思维是以理性为主的综合性思维。

5.思维对象主要是事物总根源、本质、内部、深处和事物整体。

6.善于站在事物之外去看事物本身。

(二)能力的定义以及延伸解释现在谈谈能力,这是对做事而言。

我对能力的定义是:针对做好某件事所必需的个人身上各种因素组合在一起的动力。

个人因素包括以下这些:智力、性格、口才、身体及功能(包括大脑反应和动作协调灵敏度)、情商、思维习惯模式、知识、习惯、爱好、胆量、对特定事情各方面掌握的基础、努力认真度、道德、利于事情的本人其它条件等。

(不同的事情会应用相应的个人部分因素)通常情况下,评定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往往以其成绩显示来定,这是片面的。

天下万事好坏结果都是以各自特定的各种因素决定。

对于某个人做某件事能否做得好,是由个人因素和客观条件等决定的。

如果个人本身个性条件都对这个事有利,应该说其本人做这事很有能力,只因其它客观因素对此事不利,这样就不会使事情做得完美,有时会有很大差别,或者根本不成功。

人们常说的怀才不遇就说明这个道理。

各人能力侧重点不同。

一个人因有自己本身特定的个性特征,只能适合做某种事情,做这种事情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利于成功,而对于另外某种事情,本人的这个特征条件就不会利于事情,或者无用,甚至有害,当然做不好事情。

这就说明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能力,但不代表在另外一些方面有能力。

反之同理。

不用多讲,人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总之,能力是针对某种事情个人身上好的因素,但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很遗憾,人们平常总以成绩显示来定某个人能力。

能力与智慧聪明有一定关系:智慧聪明能促进能力;对于某件事而言,能力不一定能证明智慧聪明。

一句话,智慧聪明是人思维好的质量;能力是个人身上多种因素组合在一起利于事情做得好的动力。

三、把道德融进去,作更有意义地解释和理解以上是对智慧、聪明和能力作本身解释。

如果不联系上人类世界天下万事,谈它也没有什么意义,会显得枯燥无味。

它是每个人身上的特性,会每时每刻影响着接触的事物状态、好坏结果。

人总是希望一切人为的事情都用上好的方法,而利于事情成功,我认为还应讲究道德,否则,那就是魔鬼统治、恃强凌弱的黑暗世界。

就是说,人做事不但要有好的方法,利于本身事情利于本人,还应做到是否利于他人、社会、国家以至于全人类(当然有些事情与道德无关)。

在这里我把智慧、聪明和能力放在为他人、为社会进步这个前提下去解释,这才是本篇文章解释它的意义所在。

为了社会进步,需要大量具有高尚道德的智慧聪明和能力的人,或者在某种事情上有这样的人。

否则那只是邪恶的智慧、聪明和能力,是严重折磨人类、折磨弱势人的工具。

很遗憾,天下有智慧的人太少,有高尚道德的智慧者更少。

为何要把好像与主题无关的道德加进去一起论述呢,是否多此一举?绝对不是。

其理由有两条,一条是,上一段已讲到,如果想为人类社会进步,就不应就事论事,要考虑道德,这是最起码好的动机。

另一条是,人为的很多事情虽自然地应用智慧、聪明和能力,同时还自然地应用道德。

道德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事情性质、状态。

一定的道德应用在某种事情上显得能力大,但在另一种事情上也许会小。

比如,好的道德在行善上会增加能力,而在惩治坏人坏事上会减少能力。

所以,既然论述事情,不能不考虑事情不可缺少的道德因素,这样会更深入地理解事情,也是对智慧、聪明和能力在道德参与下作高层次地解释。

道德这个概念确切地讲应是两方面组成,即道和德。

道就是万物万事本身规律;德就是做事是否利于或有害于他人、社会等外界,也就是品行。

人类社会很多人为的事情都在自然地应用这两项。

可以这样讲,道德就是人的行为。

要想使社会能健康地运行,就必须在这两方面规范人的行为准则。

不过实际在规范上偏重于德。

而通俗的讲,道德就是人的品德,行事为人是否对他人、外界有利或有害。

有时专指在这方面有意的行为。

我对道德的定义是:应该可以预见的,能造成外界(他人、社会等)利害得失,无正当理由的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性质为道德。

道德分好道德和坏道德。

它们的程度以造成外界利害得失的程度来定。

四、通过举例,更好地去深度理解下面举些例子来说明智慧、聪明和能力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深入理解这三个概念,以及道德参与的论述。

并借题发挥,达到全面深入地理解它们。

还能启发人们对人类社会进步作有益的思考。

(一)对行路人几种帮助方式分别作这方面的评定有人给一个不识路径但有足够盘缠(食物和钱财)的行路人提供帮助,现在有几种类型的帮助:A.赠送给行路人一点食物或一点钱财,但这一点食物钱财对行路人来说实在不需要。

B.赠送给行路人大量的食物或钱财,这对行路人来说,不但是多余的用不上,反而是个累赘。

C.尽管不是有意,却随便乱说。

或者从他的角度去判断,告诉行路人一个错误的路径,并强求行路人执行。

D.给行路人指明一条正确的路径。

E.不但给行路人指明一条正确的路径,还赠送给行路人在路上特别需要用的物品。

另外,结合有关信息经认真思考后,提醒行路人一些须要注意的事情。

F.能迅速准确捕捉到与行路有关的一些信息,然后给行路人提供一些相应的建议。

但如果路径选择不对,这些建议就是多余的或有害的。

他总是在零碎信息上反复思考,总是忽视给行路人提供正确的路径。

现在对以上几种做法分别评定一下:A种做法属于智慧不足,不太关心别人,讲究一套形式,能力欠缺,这种做法不应提倡,这种人在社会上最多;B没有智慧,却是热心肠,对别人是多此一举,自己却付出代价,能力欠缺,为愚蠢做法,不应提倡,这种人社会上很少;C属于不负责任、欠缺道德的行为,也属智慧不足,不但没有能力,还对事情有害,应十分反对,这种人在社会上有一部分数量;D属于智慧型,算有能力,但力量还不够大,这种做法应提倡,可惜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少;E为智慧、道德、聪明、能力集于一身,希望世人尽量学习,当然在社会上这样的人极少;F虽聪明,但缺乏智慧,只有一点能力,又可以说不算有能力,希望世人纠正这种做法的不足之处,这种人在社会上有一定数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