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思想、智慧、能力的差别一、知识、智慧定义知识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
知识:经验的固化 .①人类的认识成果。
来自社会实践。
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
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
②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界|知识分子。
③相识;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识的。
[ 知识就是概念之间的连结。
它是概念的内容的一个方面。
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
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
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
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
知识SECI模型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1991)还并提出了“知识创造”的完整模型——SECI模型”数据、信息、知识的区别和联系(Michael Earl)数据信息知识内容事件趋势专业知识形式交流模式学习信息任务描述操作编码获取方式观察判断体验组织意图自动化决策行动知识OECD分类世界经合组织(OECD) 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 a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Know - what) ,主要是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b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 why) ,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c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 - how) ,主要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d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 who) ,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
Davenport & Prusak整合了知识的形态、组成元素、主要作用和存储主体等元素,从以下方面描述了知识的定义:a知识的形态:知识是一个流动、动态的混合体,随着刺激和学习随时改变、更新;b组成元素:包括经验、价值观、情景信息和专业洞察力;c主要功能:它提供了一个参考结构来评估和整合新刺激所产生的信息与经验,形成新的结构并可以指导决策和行为;d存储主体:它有知者(knower)的心智产生并被利用,在组织中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文件与知识库中,更存在于例行的工作、流程、实践与文化中。
思想、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
一般也称“观念”。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智慧智慧(wisdom,wit):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
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
创新智慧,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
如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动漫、影视、艺术等都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智慧已是人们生活实际的基础。
智慧(wisdom,wit):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智慧是人们生活实际的基础。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现代人智慧,就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
智慧: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
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已具有的智慧与智慧潜能等等众多要素。
二、知识、思想、智慧、能力的差别差别1:知识、智慧智慧和知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A说:知识是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智慧是聪明才干;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智商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古人称之为悟性。
知识是事物的规律。
智慧是智商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知识是对于自然科学对于各种事物的积累和理解,是一种贯穿于现实之中的学问;智慧则是一种寻找理解和积累知识的方法的方法,它是虚无缥缈地融合在我们大脑内的形而上的学问。
B说:知识就是及经验的固化,概念之间的连结。
它是概念的内容的一个方面。
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
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
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
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
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智慧的广义定义与本质解释为:智慧是一个质点系统组织结构合理、运行程序优良以及产生的功耗比较大的描述。
无智慧的质点组合搭构成某种空间结构,在外力场作用下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方向运动,同样质点数的情况下,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内耗与功效的大小决定了系统智慧的高低。
结构越合理,内耗越小,功效越大,系统的智慧越高,反之越低。
智慧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局限用于人类,任何物体组成的体系都有智慧,只是高低不同。
举个例子来说,沃尔马的零售系统相对于和它数量一样的零散的杂货铺来说是一个较高的智慧的系统。
因为沃尔马有一个各子系统密切互动的高效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产供销流程。
人的智慧的高低,其本质也是取决于其脑神经细胞的组织结构合理与否、思维方式(精神场的波动属性)优良与否和由精神场引导的行为结果功耗比大小。
人的智慧是内精神场与外精神场相互作用内精神场优良性波浪式上升的结果。
在外精神场以及时空的共同作用下,人智慧的高低可以改变。
智慧和知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个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可能会获得大量的知识,但是他未必就能获得智慧。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掉了价值。
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
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看出来,我的看法是,即使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真正获得了智慧的学生,十之有一二,已经很不错了。
这是我们的教育,令我们悲哀的一部分。
差别2: 思想、智慧智慧是好的思想,但思想并不都是智慧,智慧就是真知正见,就是合乎大道的真理。
她能指引你走向美好的人生。
而人的所有念头都是思想,比如你看到一部好车,自己也想拥有,但又没钱买,就去偷,这就是坏的思想,如果是智慧,那么就会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再有智慧还不等于聪明,杨修很聪明,但没有智慧所以被曹操杀了。
思想产生智慧,智慧促进思想。
“善于思想”才是智慧的果实,而思想不是智慧的果实。
本身就有相互转化的关系,善于思想会产生更多的智慧,思考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和行动,而表达和行动就是实践更有助于思想的去伪存真,以及思想的深化,就好像劳动让猴子变成人,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充满智慧并不单单指这个人是个空想家,而是说他的言行都让我们感觉到他的智慧。
智慧是逐渐累积的,而累积的方式恰恰就是思考和实践,而逐渐累积的智慧会进一步生出纳三种结果。
思想和智慧的方式,从大的方面说,不外乎三种方式:a故事法,就是讲一些生动、有趣而又富有启迪意义的故事,通过故事来阐明一些或浅或深的道理,重视的是过程的愉快,如《谁动了我的奶酪》、《圣经》、《伊索寓言》。
故事法的优点是形象生动,缺点是你不清楚怎么应用。
b分析法,就是用一套超强的理论或分析工具,让大家心服口服地接受你的观点,强调的是结果的实用。
c体悟法。
今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仙人指路,仙人指路不如一朝顿悟”。
看来传播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一朝顿悟。
体悟法就是要让人自己听到看到参与到体验到感受到,从而从内心深处接受一番道理,也就是体验之后要顿悟。
体悟法最大的优点应是知行合一,知和行完全融为一体,不象故事法或分析法那样知和行中间可能还隔着千山万水。
差别3: 知识、智慧 (培养视角来区别比较)知识智慧和技能都对我们产生了影响,知识、智慧是大脑的一种变化,而技能是大脑和身体同时发生的一种变化,这些变化是看不见的,只有本人可以感觉到;外人感觉不到,却可以通过观察体会出来。
知识、技能、智慧这三种东西怎么区分?比如:我们背一个公式,得到的就是知识;我们通过思考,想明白一个问题,得到的就是智慧;我们大量地做题,得到的就是技能。
知识、智慧大脑最大的差别是:(知识大脑、智慧大脑)a知识大脑主动性最弱,被动性最强。
知识对人的大脑最大的影响就是人的大脑产生了被动性变化。
知识大脑和技能大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首先去寻找知识去怎么讲的,在知识中寻找答案;寻找不到知识就放弃了,没有一点主动性。
b智慧大脑主动性最强,我在前面就多次讲过,所谓的智慧,就是人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时得到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主动性”,智慧是大脑得到“主动性”的变化,这个“主动性”是大脑里真实存在的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个“主动性”物质总是在人的大脑里产生灵感、顿悟、感悟,没有这个“主动性”物质,你就不可能产生灵感、顿悟、感悟。
我们既然是唯物主义者(注意:我不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唯心主义者。
),就一定明白“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原理,智慧的产生一定有它的物质基础的,意识是不能凭空出现的。
c我们平时说的“急中生智”,就是智慧的表现;王国维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一个人在得到智慧那一时刻的绝妙描写。
阿基米德在进浴缸的时候,突然发现浮力定律,兴奋地裸奔上街大呼“我发现了!”就是最广为流传获得智慧的故事。
这些都证明了智慧是由大脑里的“主动性”物质产生的,没有“主动性”物质,就没有智慧。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三岁了,看见花,问你:“花是怎么来的?”你千万不要告诉他答案,(告诉他答案只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
)而是交给他一颗花种子,一个花盆,让他种花,让他自己去求证花是怎么来的。
这样做,就可以让孩子得到“主动性”物质。
而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孩子得到了知识,同时,孩子的大脑也发生了被动性变化,得到了一个“被动性”物质。
d知识和智慧可以瞬间得到,但是,技能绝对不能瞬间得到。
技能是大脑与身体同时产生了一种变化,而身体的变化总是慢于大脑的,比如,孩子练钢琴,大脑明明知道怎么练,可是,手就是跟不上,总是发生错误,你急也不行;等到孩子的手发生的变化与大脑一致了,就是技能成功的时候。
e我一直强调:智慧与知识是死敌,就是因为“主动性”物质与“被动性”物质是死敌,同样的一个内容,知识的速度永远快于智慧,就是“被动性”物质形成的速度永远快于“主动性”物质形成的速度,一旦“被动性”物质先形成和存在,在这个内容上,“主动性”物质就绝对不能再形成和存在。
f但是,我们大脑还有一个遗忘功能,所谓的遗忘,就是把“被动性”物质和“主动性”物质消灭掉,“被动性”物质产生快,消失也快,而“主动性”物质产生慢,消失也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