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电视片:《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非常记忆》第五集《川军抗战》每当遇到烦恼或感到无助的时候,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总喜欢一个人看看抗战影片《血战台儿庄》。
电影中,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因城池失陷,自杀殉国一段,总是让樊建川感到热血沸腾。
这部影片不仅让樊建川认识了一段历史,更让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字幕: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台儿庄战役,大胜利;滕县保卫战牺牲五千川军,大壮士;王铭章将军,大英雄;我一定要去征集他们的文物,给他们建一座大大的博物馆。
这就是樊建川为川军修建的博物馆。
在建川博物馆聚落中,这座带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川军抗战馆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珍藏着抗战时期30万川军出川抗战、300万壮丁奔赴前线的动人历史。
上个世纪初的四川,军阀林立、战乱不断。
蒋介石的主力部队进入四川以后,局面更加复杂。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唤醒了川军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决定调转枪口,一致抗日。
【字幕:刘湘】七·七事变一个月后,时任四川省主席刘湘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四川各界一万多人为他送行。
这位四川的军政首脑被民众的抗日热情深深感动。
在南京会议上,他慷慨陈词,请缨抗战。
回到四川以后,他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动员四川民众救国于危亡之际。
10天后,川军15个师开赴前线。
和很多川军将士一样,第23集团军21军145师师长饶国华在出征前专程回了一趟老家。
他的家在四川省资阳县,沱江边上,住着他年迈的母亲。
【字幕:川军145师师长饶国华的女儿饶毓琇】当时我祖母年龄也比较大了,所以就嘱托我母亲养老抚孤的事情,就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次出征是为国而战,如果为国牺牲的话,那么老母的奉养和子女的抚养就托付给我母亲。
安顿好家里的老小以后,饶国华专门祭拜了祖坟。
他不知道,这一去是否还能回来。
出川以前,川军将士都被要求写好遗书。
【字幕:时任146师副营长黄士伟】当时要喊写遗书,我就写了一个给我父亲。
我这次投笔从戎完全出于自愿,如果不幸牺牲,我的财产,家里的财产就我几个姐姐跟一个妹她们照分就是了。
【字幕:原104师312团士兵刘天植】(我)就是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我现在出去了,现在我是国家的人了,这条命就交给国家了,请家里不要挂念我的情况,我会尽量地努力,自己死得其所。
【字幕:川军将领孙震的侄女孙琪华】与家里面的人告别,他(孙震)给大家说,说他这一去,那就是只有舍身救国,为国而战,家就顾不得了。
告别家人以后,四川各地的川军将士纷纷从自己的驻地开拔,奔赴前线。
当时,川军上下都把出川抗日叫做“打国仗”。
【字幕:川军将领邓锡侯的儿子邓宇民】他们对于抗日战争这一次的认识,就是说是打国仗,国家的国,打国仗。
【字幕:原22集团军41军122师士兵叶光文】这一次我们出去是为中华民族而战斗,不是我们自己打自己了,我们大家都要发奋图强,以新的面貌来洗刷这个川军只是打内战这种耻辱的历史。
在川军抗战馆里,挂着两个放大的烟枪模型,“中华男儿,上战场打日寇”等字样清晰可见。
七·七事变以前,川军中一些士兵喜欢吸“叶子烟”,他们随身都要带一杆烟枪,所以,被老百姓戏称为“双枪兵”。
抗战初期,这一习惯仍然没有改变,当时,一些川军官兵就是带着烟枪开赴前线的。
首批出川的十多万川军分别从东路和北路离开家乡。
东路是刘湘亲自率领的第23集团军,他们出川东沿长江而下。
驻防贵州的杨森和郭汝栋部则由贵州出发,直接奔赴淞沪战场;北路是邓锡侯率领的第22集团军,他们翻越秦岭急赴山西战场。
当时川军的装备十分简陋,肩背斗笠大刀,身穿单衣短裤,脚蹬麻眼草鞋,是他们的典型形象。
【字幕:原22集团军41军122师士兵叶光文】我们出去已经是民国26年1937年了,还是民国元年(1911年)造的武器,拿到四川军队使用,也不晓得使用多少时间了。
【字幕:时任22集团军45军125师少将参谋长何少桓】(步枪)里面那个滑膛线都磨光了的喽。
【叶光文:本来步枪的射程应该有800米,造它的理论数据就应该有800米远,结果我们那个枪打出去,究竟打得有好远,我们也搞不清楚。
】【字幕:川军将领邓锡侯的儿子邓宇民】有些拿的是老套桶,有些拿的汉阳造,反正就是一发一发地打,而且子弹只有五发,一个士兵只有五发子弹,只有两颗手榴弹,就像这样子发顶草帽,穿双草鞋,弄个绑腿,穿个短衣短袖,就上战场。
带着简陋的武器,川军杨森部走路、坐船、赶火车,行军一千多公里,最先到达上海,赶上了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场恶战。
这是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打响的第一仗。
【字幕:原20军军部特务连士兵张文治】敌人刚刚看得到,拂晓就升个气球起来,又不响的,就在我们的阵地上空,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们川军还没有看到过什么叫气球,打电话问指挥部,指挥部才说那是气球,是敌人的观测所,观察我们的阵地部署,向他的炮兵指挥发射。
那个怎么(对付)呢?就只有我们的飞机才驱除得了。
我们没有飞机,它就在上空悬起。
到了黄昏了下班了,它就下去了,早上天亮了它又上来了,每天如此,最讨厌,我们看到它没有办法。
开始(日军)就是炮击,飞机是昼夜不停地在我们的阵地轰炸。
把我们的掩体炸烂了,我们就要在战争空闲当中马上修复掩体,哪里去找得到器材呢。
就痛心疾首地,就把自己战友的尸体遗体来堵那个缺口,机枪就架在战友的尸体上打这个侵略者。
参加凇沪之战的川军在陈家行一线与日军激战七昼夜,一万四千名官兵伤亡一万多人,几乎全部打光。
川军杨森部血战淞沪的时候,饶国华正率领145师继续东进。
当时,他们已经走了两个多月、步行一千多公里。
在大批中国军队向西退守南京的时候,饶国华所在的川军第23集团军却大步东进。
【字幕:饶国华的女儿饶毓琇】当时我父亲在南京接受的任务就是到泗安广德,而且他们去的时候,正好就是另外一个部队,后撤集中。
所以说我们父亲他们实际上是掩护友军后撤,而且是匆匆忙忙上阵过后,布防未及,还没有走到泗安,还有几十里就打遭遇战了。
饶国华遭遇的是日军18集团军牛岛师团,这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日军。
1937年11月27日,日军出动机械化部队4000多人,在27架飞机的掩护下猛攻泗安阵地。
【饶毓琇同期声】日军,每天都是几千人,那个飞机是不停地丢炸弹,然后又是坦克、大炮,我们四川有些兵,不说是有些兵,可以说很多兵根本没有看到过坦克。
不知道是什么,一愣神,他那个步兵就在坦克后面,就给你轰起过来。
战斗打响三天后,日军依靠装备优势攻陷泗安,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饶国华拔枪自杀。
他是抗战中第一个自杀殉国的川军高级将领。
【字幕: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饶国华将军率领他的部队在广德和日军一支部队进行战斗,那么日军的这支部队相对人比较少,饶国华的人比较多。
但是,打下来的结果呢,由于川军的武器装备特别差,而且是长途跋涉,整个的综合战力不如日军,那么战斗失败了,很多川军将士阵亡。
这个时候,饶国华将军觉得自己没法报答国家了,因为他出师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我们军人上战场就是保卫国家,我愿意为保卫国家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
他觉得是军人的耻辱,自己打了败仗了。
这个时候他对他的卫士讲,我要休息一下。
他的卫士就用军用毛毯给他铺在草地上,他盘腿坐在草地上,把手枪拔出来,对准自己的头颅,这个时候已经不可挽回了,口述遗言,然后自杀。
我想,什么叫杀身成仁,饶国华将军的行为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抗战将领杀身成仁的英雄典范。
饶国华将军牺牲以后,他的遗物已经很难找到,这份由他亲笔签署的委任状,是因为纸张质量较好,被人用来包书而得以保存下来的。
在饶国华展区的不远处,是刘湘的照片。
当时,他是四川省主席。
抗战爆发以后,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23集团军总司令。
由于他患有严重的胃病,属下都劝他不必亲征,留在四川。
但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他毅然亲自率领川军跋涉千里,奔赴前线。
然而,多年的胃病越来越严重,在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后,他终于病发吐血,于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汉口。
这是刘湘赠送给他人的“人格救国”挂饰,这是刻有刘湘题字的铜墨盒,这把刻有“刘湘将军雅玩”字样的紫砂茶壶,更是跟随他多年的爱物。
卢沟桥事变四个月后,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迁都重庆,随着政府一起迁来的,还有一千多万人口。
这给本就贫瘠的四川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导致全川物价暴涨,粮食奇缺。
【字幕:四川省新津县农民王国华】冬月份、十月份基本上就没有了,就吃光了,就要去买萝卜、红薯、红萝卜这些来混着煮饭吃,就过的这种日子。
【饶毓秀同期声】政府正式出公告,四川人只吃两顿,要节约粮食。
【字幕:四川省新津县农民陈玉清】首先要保证部队吃,国民党收粮,首先保证部队。
不收粮的话,国家拿什么供应兵吃呢?就是这样子,我们每家每户都要上粮,有田的都要上。
这个木斗就是当年收公粮用的,这个铜熨斗是为前方将士缝补和熨烫衣服时用的,是国家一级文物。
在这些戒指上,都刻有“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等抗日口号。
妇女的那些金戒指,这些金银首饰捐献出来的话。
拼成一个爱心,拼成一个飞机的形状呀。
当时那个献金我们是看到过的,就是拿下来就往里面丢。
【孙琪华同期声】确实呀,我都亲自看到人家拿下金手镯,取下金耳环来捐的。
在抗战时期的四川,这样的捐献场面随处可见。
【字幕:剑门关】剑门关,自古以来,就是进入蜀地的咽喉要塞。
大半个世纪以前,从北路出川的川军将士也是从这里开赴抗日前线。
走在最前面的,是22集团军122师。
122师从1937年9月12日出发,步行了一个多月后,身上的衣服、草鞋已经破烂不堪。
可是蒋介石答应为川军换服装、换武器的承诺却一直没有兑现。
【字幕:原104师312团士兵刘天植】走到太原去的时候,阎锡山看到川军这个样子,赤脚草鞋,穿也穿得单薄,他也不愿意补充我们的东西,他也不想要,瞧不起川军。
【字幕::川军将领邓锡侯的儿子邓宇民】阎锡山又不发子弹,又不发枪支,又不换装备,实际上当时我父亲是带着蒋介石的手令的,找他们,没有认。
【字幕:川军将领孙震的侄女孙琪华】随便邓锡侯跟我叔父两个说破口了,他推中央管,又飞中央,中央又推他管,就跟踢皮球似的踢来踢去。
1937年11月底的山西,已经开始下雪了。
可王铭章所在的22集团军官兵依旧穿着出川时的短衣短裤,拿着四川造的土枪。
突然有一天,他们在山西中部地区发现了一个无人看守的仓库。
【字幕:原122师士兵叶光文】晋军,阎锡山已经带着队伍向晋西北方向撤退了,有老百姓来给我们报了,就说某处有晋军的一个大仓库,有很多物资,但他们部队撤起走了,这些物资都没有转移,如果日本人来了过后,那就会拿给日本人利用。
王铭章就当机立断,说我们去接收,我们就派部队去接收,接收了大批的弹药,还有被服。
我都领到一件皮大衣,一个布面的羊皮大衣,还是很管用的。
这件事被阎锡山定性为抢劫,并告到蒋介石那里,说川军形同土匪,要求把他们撤出第二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