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
基本信息
棉蚜,蚜科昆虫的1种。
俗称腻虫。
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蚜科蚜属:为世界性棉花害虫。
中国各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
寄主植物有石榴、花椒、木槿、鼠李属、棉、瓜类等。
棉蚜有翅或无翅。
无翅孤雌蚜体长 1.9毫米。
活体黄、草绿至深绿色。
头黑色,胸部有断续黑斑,腹部第2~6节有缘斑,第7~8节有横带,第 8节有毛 2根。
体表有网纹。
触角为体长的0.63倍,第3~6节长度比例为100∶75∶75∶43+89。
喙超过中足基节,末节与后跗节2节约等长。
跗节第1节毛序为2,3,2。
腹管黑色,长为触角第3节的1.4倍,尾片有毛4~7根。
有翅孤雌蚜腹部第6~8节各有背横带,第2~4节有缘斑。
腹管后斑绕过腹管基部前伸。
触角第3节有小环状次生感觉圈4~10个,排成一列。
喙末节为后跗节第2节的1.2倍。
以受精卵在石榴、花椒、木槿和鼠李属几种植物枝条上越冬。
春季孵化后,全为孤雌蚜,营孤雌卵胎生,第1~2代无翅。
第3代为有翅型,迁往棉和瓜类上孤雌卵胎生约20多代,大都为无翅型,每隔1个月左右发生1次有翅型在田间扩散为害。
秋末发生有翅性母和有翅雄蚜向上述四类树上迁飞。
有翅性母孤雌胎生出无翅的雌性蚜,雌性蚜成熟与雄蚜交配后产受精卵越冬。
常造成棉幼叶卷缩、发育延迟和减产,并能传带黄瓜花叶病和大豆花叶病等
形态特征
翅胎生雌蚜体长不到2毫米,身体有黄、青、深绿、暗绿等色。
触角约为身体一半长。
复眼暗红色。
腹管黑青色,较短。
尾片青色。
有翅胎生蚜体长不到2毫米,体黄色、浅绿或深绿。
触角比身体短。
翅透明,中脉三岔。
卵初产时橙黄色,6天后变为漆黑色,有光泽。
卵产在越冬寄主的叶芽附近。
无翅若蚜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但体较小,腹部较瘦。
有翅
若蚜形状同无翅若蚜,二龄出现翅芽,向两侧后方伸展,端半部灰黄色。
发病特点及天敌
棉蚜除华南棉区局部地方外,全国大部分棉区都以卵在越冬寄主上过冬。
每年发生十几到三十几代,由北往南代数逐渐增加。
越冬寄主主要有花椒、木槿、鼠李、石榴、蜀葵、夏枯草、车前草、菊花、苦菜等。
早春卵孵化后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几代,到棉田出苗阶段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到棉苗上为害和繁殖。
当被害苗上棉蚜多而拥挤时,棉蚜再次迁飞,在棉田扩散,南北不同棉区迁飞次数不一致,一般l~3次。
晚秋气温降低,棉蚜从棉花上迁飞到越冬寄主上,产生雌、雄性蚜,交尾后产卵过冬。
棉蚜在棉田的为害有苗蚜和伏蚜两个阶段。
苗蚜发生在出苗到现蕾以前,适宜偏低的温度,气温超过27℃时繁殖受到抑制,虫口迅速下降。
伏蚜主要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份,适宜偏高的温度,在27~28℃下大量繁殖,当平均气温高于30℃时虫口才迅速减退。
大雨对蚜虫虫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多雨的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
而时晴
时雨天气有利于伏蚜虫口增长。
苗蚜10多天繁殖一代,伏蚜4~5天就繁殖一代。
每头成蚜有10多天繁殖期,共产60~70头仔蚜。
有翅蚜有趋黄色的习性,可用黄皿装清水或黄板涂凡士林诱集有翅蚜进行预测预报。
棉蚜的天敌有瓢虫、草蛉、小花蝽、姬猎蝽、食蚜蝇、蜘蛛、蚜茧蜂、跳小蜂、蚜霉菌等。
当天敌总数与棉蚜数的比例是1:40时,可以控制棉蚜。
种类区别
种类区别体色触角长度腹管
棉蚜淡黄至淡绿、
深绿、黑绿色
为体长的3/5~
3/4
黑色,为体长的
1/5
棉黑蚜
黑褐色至黑色
有光泽,略被蜡粉
为体长的3/5~
3/4
黑色,为体长的
1/5
棉长管蚜草绿色,被有明显
蜡粉
为体长的1.1倍
绿色或淡红褐色
为体长的1/3~
1/2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棉麦邻作或与油菜交错种植,改变农田单一生态结构,有利于天敌的保护和繁殖。
(2)消灭越冬蚜源一是消灭冬季室内花卉上的蚜虫,二是消灭黄金树、石榴、葡萄、核桃、鼠李等室内外蚜虫。
每年早春在有翅蚜虫形成之前,用3%天达啶虫脒1500倍+2.5%高效氯氟氰菊酯药液防治。
桥梁寄主上棉蚜防治,温室、大棚种植的黄瓜、葫芦等蔬菜都是棉蚜越冬后的桥梁寄主,应及早喷施2%天达阿维菌素4000倍药液+2.5%功夫1500倍液防治。
(3)中心蚜株的防治用48%毒死蜱长效缓释剂杀虫剂用水将其稀释10倍,涂抹于棉茎红绿相间处,涂抹长度2-5厘米,不能环茎涂抹,以免发生药害;点片发生期是防治效果最好的时期,应抓住防治工作的主动权。
点片喷药,用3%天达啶虫脒+2.5%高效氯氟氰菊脂防效良好。
(4)大面积防治其防治必须对症下药,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洗尿合剂(尿素:洗衣粉:水=0.5:2:100)、2%的天达阿维菌素、3%天达啶虫脒、2.5%功夫、赛丹、阿克泰等,使用洗尿合剂每亩用水量要达到60千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