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复习重点60930

传播学复习重点60930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政治背景①战争时期,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②和平时期:政治选举,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940年)对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活动和实践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二、经济背景传播学的兴起与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

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产品增多,营销行为增加(广告的发展)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激烈(大众传播业的发展)三、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主要贡献:1,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2,提出“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

3,开创“内容分析法”,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立下功勋。

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主要贡献:1、场论与群体动理论:场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部分的性质由整体决定,整体特征并非部分之和。

场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形成;群体动力论: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成员个体的制约和影响。

2、把关“概念的提出。

传播者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其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其所属的群体因素。

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

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1,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传统:提出”舆论领袖“、提出”两级传播“概念;破除“枪弹论“→”有线效果论“《人民的选择》2,研究论创新: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3,开创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两级传播理论:讯息和影响先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舆论领袖,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且会受到社会基层舆论领袖的影响而削弱。

舆论领袖: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往往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

舆论领袖能够向人们提供建议和解释,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影响他们的行为。

与社会正规组织的领导人物不一样,舆论领袖是非正式的领导,给人出谋划策,其影响力常常比大众传媒更大。

四、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主要贡献:1,由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全面总结;2,”控制实验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代表作:《传播与说服》五、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巨大贡献:1,综合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研究,系统化、结构化前人成果,创立了新学科——传播学。

创立传播学的标志: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

2,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代表作:《大众传播学》、、《报刊的四种理论》3,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

《报刊的四种理论》:论述了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模式,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模式。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一、定量研究方法系统量化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操作程序:1.确立研究假设。

2.确立研究方法。

3.收集各种数据。

4.整理分析数据。

5.提出研究结论,以验证最初的假设。

(一)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特点:1,推断总体的目的性;2,推断形式的整体性;3,样本抽取的随机性;4,样本误差的可控性。

分为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问卷设计:问卷构成:1,基本项目(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2,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3,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

(二)内容分析法: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

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程序:1,提出研究假设,根据假设确定研究范围;2,制定分类表,将研究内容分为若干大类与分析单元;3,将讯息内容分类编码归类,计算各类别比例关系及各分析单元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分析;4,验证假设,提出结论。

(三)实验法:控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控制实验法适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程序:1,提出假设;2,简化影响因素,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与因变量;3,控制、实验:分出控制组、实验组4,统计、分析给实验组提供经过简化并确定的自变量,给控制组提供普通的、非研究所用的自变量自然实验法:克服人为因素与缺陷,更真实客观,但难于控制第三章传播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1,符号和信号时代复杂程度有限传播速度缓慢——生理局限性2,说话和语言时代口语传播的局限1)发声功能传递信息—人体能量限制—近距离内传递和交流;2)音声符号转瞬即逝—保存和积累性弱。

3,文字时代1)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信息长久保存;2)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从传播的角度看,统治权直接表现为话语权。

印刷媒介的出现才开始被打破这一垄断。

3,印刷时代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指出,新媒介在四个方面比早期的媒介更有效:表达性,记录永久性,迅速性:分布性: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19世纪开始电子媒介诞生的里程碑意义:“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

”5,网络传播时代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密切相关;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财富的直接产物。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一)三论中的信息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1)信息论申农:信息、熵与比特;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2)控制论维纳:反馈(3)系统论贝塔朗菲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三论”中的信息概念:1.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2.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减少对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二)基本分类: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自然信息(三)其他几个重要概念▲噪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

▲冗余信息即信息中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反馈“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施拉姆第二节:符号一、符号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失的一种基本要素。

二、符号的特性1、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2、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

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

例:大众银行广告3、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三、符号的类型实际上,人类的传播符号经常是混合使用的。

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爱伯特·梅热比传播类型他人了解他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了解自我表露的定义:扩大这一区域最为有效的办法。

III、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广义上讲,组织是一种有固定目标和形式的群体,组织传播是群体传播的一种。

狭义上讲,群体传播特指在非组织化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就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一、什么是组织?组织就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二、组织传播的方向1、自上而下2、自下而上3、水平4、内外之间三、组织传播的形式正规的和非正规的1、自上而下:布置工作、发布命令和指令、召开会议等2、自下而上: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等3、水平:工作交流、信息协作等4、内外之间:信息输入与输出输入: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POS销售/服务数据系统输出:CIS企业识别系统、广告、公关宣传四、组织传播的手段1、文字。

包括文件、报告、信件等。

2、会议。

3、电话。

4、组织内部的公共媒体,如内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

5、内部网络。

五、组织传播的功能1、内部协调,形成整体。

2、控制环境,决策应变。

3、形成共识,进行情感交流。

4、鼓舞士气。

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

”——梅尔文·德福勒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征: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2、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3、大众传播的媒介为机械化和电子化的媒介4、受众广泛,成分复杂5、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七、学者早期探究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最早对传播社会功能做出全面的分析)(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2、赖特的四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解释规定功能(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功能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隐性功能:授予地位的功能和促进社会准则实行的功能;负功能:麻醉精神的功能。

4、传播学者施拉姆1、社会雷达,监视社会环境2、操纵、管理和规定3、指导和教育4、娱乐八、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1,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理论拟态环境: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却常常被社会公众当作真实世界而接受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