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课件2
• 内容:B、政治(强兵、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作用: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提高军队战斗力;保证兵源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2、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作用: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加强了对人民的 控制;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 ;保证了兵源,强化了 专制统治
3、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五.百家争鸣
③哲学上: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提出用“参 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及知识的真伪(认识 论)。
• 诸子百家 4.墨家: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 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该思想 遭到冷遇不受重视了。 思想主张:提出非攻(爱是相互的) 、尚贤、 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贯穿讲求实用的精神。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商鞅变法
• 内容:* C、文化(文化专制) 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作用:积极: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消极:压制了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造 成文化典籍的损失
三.商鞅变法
• 内容:D、习俗:
• 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 “分异”令 • ——作用:造就个体小农家庭,增加 了国家财政收入 • 变法的结果:“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 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 周平王
西周
BC1046 BC771
东周(BC770-BC256)
春秋
BC476 BC475
战国
BC221
洛邑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积极意义: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③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 发展受到限制; ②强化了小农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③在封建社会晚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
五.百家争鸣
• 含义: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 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吴 起、商鞅、韩非子)等。 • 背景:社会大变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候争霸 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受到各诸侯的重用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 民间”。
五.百家争鸣
• 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春秋,鲁国贵族): 儒家创始人,政治家、思想家、教 思想主张:1)政治上:提出“仁”(核心)与 育家,被后世称为“圣人”。其思想后来成 “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为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 ,撰写的鲁国史书 (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 2)教育上:开创了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乐》《易》并称“六经”。他死后,言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被编为《论语》。 3)民本思想:“仁”(爱人,“已欲” 、“为 政以德” ) (4)伦理观:性相近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 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前3C)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2、政治: (1)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 夫出); (2)诸侯争霸,大国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 的步伐; (3)各诸侯国的变法: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 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
五.百家争鸣
• 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荀子(战国,新兴地主阶级): 儒家的总结者,现实主义代表;综 思想主张:1)政治:“仁义”和“王道”, 合法、道思想,丰富早期儒学,战国后期, “以德服人” 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 3)伦理观:“性恶论” 4)朴素的唯物主义:强调“天行有常”,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五.百家争鸣
五.百家争鸣
• 性质: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作用:
•
1.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精神。 2.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及后世影响 深远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
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 诸子百家 2.道家:老子、庄子(老庄) ◆老子(春秋): 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 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庄子(战国,新兴地主阶级): 思想主张:哲学思想:①“道”是为世界的根 思想主张: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理,宣 本(核心);②辨证法思想 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 政治思想:①主张“无为”而治;②理想社会 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 民”的社会。
二.各诸侯国的变法
• 兴起的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2)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3)文化: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变法的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4)军事: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二.各诸侯国的变法
• 内容: • 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 (1)表现:鲁国“初税亩”; 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实质:承认了土地私有) (2)实质:奴隶主贵族(富国强兵)的改革 (3)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利于封 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 作用: A、积极:1、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 封建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封 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 2、加重剥削压迫 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 3、改革不完全彻底 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 4、文化高压 压制了思想,摧残了 国奠定了基础。 文化,开文化专制之先河,导致 4、文化习俗: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客观上改变 了秦地的民风 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B、局限性:
• 诸子百家 3.法家: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前期)和韩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 非子(后期) 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 ◆政治实践:李悝、商鞅变法 ①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厉行赏罚(以法治 ◆主要特点: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 国),奖励耕战。(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 ◆历史作用: 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1)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②历史观: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 (2)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异则备变”的主张。(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思想主张(韩非子):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 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1、经济:(1)农业: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形成, 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 所有制确立(原因和过程); ③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④小农经济(含义、原因、特点、影响)
六.《诗经》
——诗的经典,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 • • • • • 时间: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内容:《风》、《雅》、《颂》 特点: ⑴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 ⑵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 ⑶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 地位:⑴是中国最古老诗歌总集,对文学的发展 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⑵ 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五.百家争鸣
• 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孟子(战国,新兴地主阶级): 思想主张:儒家的发展者,理想主义代表;被 称为“亚圣”,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 1)政治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孔孟”。 提倡“仁政”学说;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思想 3)伦理观:性本善(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论述 人性论的思想家)。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东 周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 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分封制日益瓦解。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经济 获得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私学兴起。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春秋战国(约公元前 8C—前3C)。
4、文化(2)文学艺术:
①汉字:形成完整体系,主要是篆书。 ②文学:《诗经》和楚辞(见资料表P5) ③音乐:湖北随县出土的青铜编钟。
一.小农经济
• 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 营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④精耕细作; ⑤具有不稳定性,易于两极分化。 •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封建土地 私有制的确立。 • 影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二千多年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 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1、经济: (2)手工业:铁器的出现和推广,民营手工 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冶金业; (3)商业:巨商、商业中心出现,商业区 (“市井”)出现,私商的涌现打破了官府垄 断商业的局面;
三.商鞅变法
四.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
1、措施:商鞅变法首倡(“重本抑末”) (本,鼓励;末,限制)
2.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