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内容和要求1.宇宙中的地球(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①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并没有特殊的地方。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颗行星。
特殊性: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原因:宇宙环境很安全;适宜的温度(原因在于: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因为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液态水。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具体如下: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是来源于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罗盘针不能只是方向;3.极光;4.自然灾害。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5,13-P166,20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越往两级走越小,极点为零。
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处都相等,为15度/小时。
公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6,21~24(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P166,25~26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书P72,学业水平测试卷P167,27,P184,1~4(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书P69,P167,28-30,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是最主要的形式。
地壳运动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产生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包括上升和下沉运动。
褶皱山:褶皱的基本单位为褶曲,褶曲分背斜和向斜。
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弯曲。
背斜长发育为山,向斜常发育为谷地。
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背斜因为顶部受张力被侵蚀长发育成山谷,向斜因为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1.内外力作用的关系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侵蚀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2.河谷的演变过程河谷地貌河谷发育时期分布河段主要侵蚀类型“V”字形初期上游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长江三峡,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湾中期中游以侧蚀为主槽形河谷成熟期下游侧蚀、堆积溯源侵蚀:向源头方向的侵蚀。
下蚀:垂直于地面方向的侵蚀,使谷加深。
侧蚀:垂直于两岸方向的侵蚀,使谷变宽。
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及其划分:地球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
(3)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例: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交界处;日本群岛、台湾岛——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的交界处。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海陆间循环:降水——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2)海上内循环:降水——水汽输送3)内陆循环:蒸发,蒸腾——降水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洋流及其分类1.洋流概念:海水沿相对稳定的__ __作______运动的现象。
2.洋流的形成因素:________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________及________力能改变洋流的方向。
3.洋流的分类(1)按水温状况寒流:从______的海区流向______的海区的洋流。
暖流:从______的海区流向______的海区的洋流。
(2)按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分为____流、____流和____流三种类型;考点二、洋流的分布规律1、洋流的形成模式⑴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⑵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只在________半球存在。
⑶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_______漂流,⑷北印度洋上的季风洋流,冬季呈________流动,夏季呈_________流动。
考点三、洋流的地理意义低纬度间的____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________。
2.对气候影响(1)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____、____的作用。
(2)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____、____的作用。
3.对海洋生物影响(1)__________及有上升流分布的海区,多形成著名的渔场。
(2)世界主要渔场:______渔场、______渔场、____渔场、秘鲁渔场。
4.对航海影响:顺洋流航行,____快;逆洋流航行相反。
5.对海洋环境影响:加快____速度,扩大了污染范围。
【规律总结】图表解析洋流分布规律环流系统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季风环流西风漂流海域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域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北印度洋海域南半球40°S~60°S的海域流向北半球顺时针逆时针夏顺冬逆自西向东南半球顺时针无模式北半球南半球无性质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寒流成因类型东西向洋流多为风海流(赤道逆流为补偿流),中高纬度地区寒流为风海流;南北向寒暖流多为补偿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组成:世界洋流的分布:气候专题判读气候类型( 十六字方针: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第一步:以“温”定“球.”先确定南北半球最高气温月出现在7月或8月(或最低气温月出现在1月或2月)是在北半球。
”读图回答:甲在___半球,乙在 ______半球第二步:以“温”定“带”——“温”指最低月均温,“带”指温度带。
即 :依据最低月均温确定该种气候类型所在温度带 a) 最低月均温在15°C 以上,则为热带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b) 最低月均温在0°C 以上,则为亚热带的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另有:温带海洋性气候c) 最低月均温低于0°C 的为温带或寒带的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第三步: 以“水”定“型”——“水”指降水, “型”指降水类型 即 :依据年降水总量及季节变化判断降水类型。
从降水来看,可以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四种:第四步:根据前面三步骤,综合分析判断出气候类型。
简易坐标法判断气候类型注意:① 区分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还要根据降水作进一步分析: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总量更大(≥1500毫米)降水更集中;而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
② 由于深受海洋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0℃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探究点1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1.6CO 2+12H 2OC6H 12O 6+6H 2O +6O 2↑光能 叶绿素影响与制约。
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2.地理要素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下面以生物循环为例,看物质和能量如何在该循环中进行传递: (1)生物循环概念: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①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②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传递:(2)生物循环中的能量传递:太阳(光)能→植物体内有机物(主要是糖类)的化学能→动物体内化学能。
(3)生物循环中的物质传递:土壤中无机盐类、腐殖质、水分、植物叶绿素→有机物、氧气→食物链传递到更高等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回归到周围环境中。
[例题1]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 ) A.彼此是孤立存在的 B.相互影响、相互排斥的 C.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 D.彼此间杂乱无章的解析 本题考查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均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存在的。
答案:C[例题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的五个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分子式或化学元素符号。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在现代地理环境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使自然环境中的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改造了圈、圈和岩石圈。
解析本题给出了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氮和其他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氮气及其他气体送到大气中,把无机物等送到水体和土壤中。
答案:(1)从上到下,由左到右依次是CO2 O2N2H2O N(P、K) (2)化学元素大气水拓展延伸列表比较自然界中的三大循环(2)距离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