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复习知识点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复习知识点

2017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复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天体系统的层次(由高级到低级排列) 河外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统银河系 地月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统注意:1、星云和恒星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2、天体的类型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3、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4、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示意图(见右图) (1)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

(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

5、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6、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存在生命。

7、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表现在运动特征上与其他行星类似具有近圆形、共面性和同向性)又特殊(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的行星。

【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的存在】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②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②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③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太阳辐射。

3、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 →1He +能量。

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旺盛的中年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

5、我国年太阳能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①太阳能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

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气少,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②太阳能贫乏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

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

注意: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煤,石油,天然气。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有:地热能,核能潮汐能是月亮太阳对地球的吸引而形成的能量。

5、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即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由里到外分为光球(黑子)、色球(耀斑)和日冕(太阳风)三层。

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其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干扰大气中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短暂的中断; ※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注意:1、热带(0°--23°26')、温带(23°26'---66°34')、寒带(66°34'---90°)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交角使黄赤交角23°26'。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地球上热带和寒带的面积变大而温带的面积变小,反之则反。

(二)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产生地方时:因为经度不同而不同。

经度差1°,地方时差4分钟。

(注意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东八区 伦敦时间(或世界时)----中时区(0时区)2、产生昼夜更替现象3、使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南左北右赤道无)4、地球椭球体形状的形成的影响(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产生)(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熟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和九幅光照图)1、 二分日(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均为当地地方时6点日 日出、18点日落。

2、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达一年中最长、夜达一年中最短,南半球则相反。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而南半球各地则达一年中最小值】 3、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达一年中最长、夜达一年中最短,北半球则昼达一年中最短而夜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而南半球 各地则达一年中最小值】 4、 春分日后到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反之);秋分日后到次年的春分 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则昼短夜长。

5、 夏至日后到冬至日前:太阳一直向南移动;冬至日后到次年的夏至日前:太阳一直向北运动。

6、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 两地的纬度差(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同减异加”)7、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二分二至如何判断?(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左倾左冬;(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春→夏→秋→冬。

8、天文上的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9、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注意: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四、地球的圈层1、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 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2、地壳跟地幔分界线是莫 霍界面;地幔跟地核分界线 是古登面(大陆地壳较厚,大洋 地壳较薄)3、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4、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5、地球的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6、大气圈分为对流层(特征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含有臭氧层)(特征是: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高层大气(含有电离层)7、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8、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2、右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为岩浆岩, 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3、常见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喷出岩(玄武岩)和侵入岩(花岗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板岩、大理岩、片岩等 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注意: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主要由地球内能引起)和外力作用(由地球以 外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引起的)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内力作用奠定地形的基本格局,起主导作用。

※褶皱山举例: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风化(生物风化、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 (1)外力作用与地貌 的黄土是由风力搬运和堆积的结果)3、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流水侵蚀地貌(高山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 ※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与外力作用有关。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发育初期或河流上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V ”字形;河流发育成熟期或河流下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U 形。

3、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包括洪积平原(发育于山区)、河漫滩平原(发育于中下游地 区)、三角洲(形成于河口附近)。

4、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1)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可见光吸收比较少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3)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受热,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7、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