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解析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解析版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1. 【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____)自反.(____)自强.(____)教学相长.(____)弗.食(____)其旨.(____)【答案】(1). yáo(2). fǎn(3). qiǎng(4). zhǎng(5). fú(6). zhǐ【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拼音即可。

注意“肴”“长”“弗”字的读音。

2. 【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教然后知困(3)教学相长也【答案】(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教/然后知困(3)教学/相长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

文言文阅读要注意断句的练习,朗读时根据文意和语境的需要进行停顿,通常连续的两个动作之间、句首发语词之前需要停顿。

本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句意和句式特点划分即可。

3. 本文主要讨论了______和______的关系。

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出“____________”这个结论。

【答案】(1). 教(2). 学(3).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4).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5). 教学相长【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分析文章论述思路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了论述“教学相长”,先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谈起,再到“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学相长”。

4. 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

B.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C.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答案】D【解析】D项,本文主要讨论了教和学的关系,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

故选D。

5. 课文要阐明的是教与学的关系,为什么开头却谈到“嘉肴”?【答案】用类比的手法引出本文的核心内容,手法巧妙,由浅入深,合乎思维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本文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据此回答即可。

6. 你对“教学相长”是怎么理解的?【解析】本题属于探究题,考查的是学会与同学、老师交往。

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足;学习中,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据此回答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7.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8.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2)教然后知困.9. 《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______与______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答案】7. (1)即使有美味的菜,(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8. (1)古义:味美。

今义:意思,意义。

(2)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9. (1). 教(2). 学(3). 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相长)【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重点句子及内容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7.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作答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注意“虽”“困”“自强”的意思。

【点睛】文言句子的翻译从句式上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

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准确、流畅、优美。

8.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

其古义可结合句子含义进行分析,注意(1)句可理解为“即使有美味的菜”;(2)句可理解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据此回答即可。

9.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阅读短文,从“教学相长也”中可知,主要说明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据此回答。

10.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虽有嘉肴.(____)然后能自强.也(____)教学相长.(____)不知其旨.也(____)自反.(____)弗.食(____)【答案】(1). yáo(2). qiǎng(3). zhǎng(4). zhǐ(5). fǎn(6). fú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2)虽有至道..(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弗食,不知其旨.也(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1)美味的菜肴。

(2)最好的道理。

(3)因此。

(4)味美。

(5)自我反思。

(6)自我勉励。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尤其注意“至道”“是故”“旨”“自强”的意思。

12.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因此,学习了以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B.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也不知道它是善良的。

C.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翻译: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D. 教学相长也。

翻译: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答案】B【解析】B项,应翻译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也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

本句中注意“善”的意思。

故选B。

13. 文学常识填空。

《虽有佳肴》节选自《__________》。

《________》,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_编纂的。

【答案】(1). 礼记·学记(2). 礼记(3). 戴圣【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据此回答即可。

14.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为了引导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从多方面对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进行分析,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三条即可。

(2)在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班会上,需要你谈谈主动学习的意义,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答案】(1)①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②家长强制性管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失去学习兴趣;③教师教学古板,学生对学习无兴趣。

(2) 示例:主动学习在于你要学,而不是要你学,是自我探索知识世界的乐趣所在。

知识是宝贵的财富,要靠自己去争取。

主动学习让自己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自己的知识快速增长起来。

总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每天的自我主动学习。

【解析】(1)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做答此题,可以联系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分析,并围绕着“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来表述,注意三条原因不要重复,应该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2)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做此题,要针对“主动学习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①长者,轻慢同列②。

人疾之③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④。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 ①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②同列:同辈。

③疾之:怨恨他。

④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5.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B.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C.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益处,好处)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怠慢)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与“学”的关系,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B. 甲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这个结论。

C. 乙文告诉我们:我们学得的东西,要用到正确的地方,否则还不如不学。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者。

17. 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 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 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 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答案】15. C 16. B 17. 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重点句子及内容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15. C项,“益”的意思是“长进”。

故选C。

16. B项,甲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17. A项和D项将“学”理解为“学习”,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句中两个“学”都是宾语,应翻译为“学问”;C项“以”和“自损”翻译错误,翻译出的句子也不通顺。

故选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