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
教材简析
本课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
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此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三是引导学生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等词语。
2、背诵课文的8、9、10三个自然段。
3、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5、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将紧紧围绕“一支曲子、两条主线、三幅画面、四种美”,实施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根本的教学策略:
1、围绕创作过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的主动建构。
2、学科间融合,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3、课内外联系,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升华学生对《月光曲》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简介贝多芬。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真实的照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让贝多芬——伟大的人民艺术家的形象一下子印入学生的脑海,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崇敬之情,带着这样的情感走入文本,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情感铺垫,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期待。
]
二、用心体会显真情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同学帮你解决;同学不能解决的,老师帮你解决;老师也不能解决的,咱们再一块讨论。
……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
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
3、相机板书,提炼问题
这些问题很有份量,都是大家认真思考后提出来的,并且都是围绕《月光曲》的创作提出来的,那么,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8、9自然段)
4、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1)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3)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
(生再读想象)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引导板书:月光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5)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
(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6)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试一试从这三幅不同的画面,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
(7)学生交流读后体会。
(师引导板书:轻柔缓缓沉重刚健高昂激荡)
(8)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
(生齐读第九自然段)[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画面,这样美的旋律,这样美的情感,怎样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的确需要点艺术。
教师带着学生先读课文想象画面,完成了语言到形象的一次转换,接着又要求学生把想到的画面还原成简炼的语言,完成了由形象到语言的二次转换,然后又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读边想画面,体味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
这样,以图画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
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水到渠成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
三、紧扣主线悟真情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2、不请而进遇知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盲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触动,正如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
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
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的心情一定是——
(3)此时,贝多芬很自然地产生了“伯牙为子期而弹”的激情,他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生:为姑娘再弹一曲,板书:不答而弹)
3、不答而弹醉知音
(1)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知道,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
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这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师连接左右板书,你从这种连接中悟出了什么?
(2)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生表演读8、9自然段
[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也是贝多芬思想感情的起伏线,抓住了这条红线,就串起了课文的整个教学环节,而这条主线的提炼,正是教者反复研读教材,另辟蹊径的结果。
]
四、读写结合抒真情
是啊,穷兄妹要谢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让他们享受了一次绝妙的音乐之旅,可“大恩不言谢”呀!贝多芬要谢穷兄妹,正是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才这样诞生了。
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生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你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也可以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他们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重“读”轻“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弊端,而读写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
此处设计不仅再次引导学生学会根据
实在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把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课外。
]
[板书设计]
10 月光曲
不期而听触动——(轻柔徐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不请而进感动——(沉重刚健)月亮升高风卷巨浪不答而弹激动——(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