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音乐月光曲教案精选音乐月光曲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书写“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幽静、断断续续、随便说说、陶醉等词语。
3.朗读课文,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及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学习方法】联系上下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具】课件《月光曲》mp3【教学时间】第一课时一、配乐导入1.播放《月光曲》mp3二、学课文1.请打开书,自读课文,读过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打听。
⑴指名说传说,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点评。
(先练后说)⑵简要复述传说。
(先练后说)⑶生动具体的讲传说。
(先练后说)2、逐段读课文,理解语词,体悟感情。
相机理解:①断断续续(远、弹得不熟、)②幽静(小镇、小路、月光、琴声)③随便说说(懂事、安慰哥哥)④“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⑤(座和坐同音字区别)⑥“幽”写法(先中间再两边)⑦陶醉(醒过神)3.播放《月光曲》mp34.读八、九自然段。
三、小结。
精选音乐月光曲教案优秀范文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101~102内容。
【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
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
)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
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
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
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
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
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
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一、复习旧课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
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二、深入学习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
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精选音乐月光曲教案优秀范文三教学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
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
【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导入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教学()分钟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段意:①总的介绍。
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3】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第一层:第2—6自然段第二层:第7—10自然段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板书:聆听谈话)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出示【课件5】男的()地说一个姑娘()地说同桌对读。
指名两人。
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板书:同情)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