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

第18卷第3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 l.18,No.3Jun.,20122012年6月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处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问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

那么,如何处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实现两者和谐发展?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内涵美国的阿勒姆和瓦特给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是:“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

”[1]3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以及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

如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扩大交流规模和开展合作,关键是要求我们形成系统的国际化思想,制定明确切实的国际化战略,能从全球的视角来认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等教育本土化要求在审视高等教育时,能考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实情况和独特经历,谋求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

[2]就我国而言,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又要注重和保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的专门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方面的变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变革,加快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虽然这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双向或多向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是由于发展速度、重点和环境的不同,这种交流对各个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

首先,从国际知识系统看,欧美发达国家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再加上其强大的政治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许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常州213200)收稿日期:2011-12-30作者简介:许悦(1985-),女,江苏金坛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与高教管理。

摘要: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内涵出发,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存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才是提高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化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22(2012)03-0102-04和扎实的经济基础,往往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这种双向交流中占主导地位。

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科学基础、知识基础以及知识结构都是西方的,西方是唯一的教育输出地,而发展中国家最多不过是知识的消费者。

[3]如早期不断扩张殖民地范围而日益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对位于世界各处的殖民地进行政治统治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殖民”到了全世界,在这样强硬的文化影响力下,英语被世界更多人所知和使用,乃至如今被联合国定为世界通用的语言。

如今,各国科学家们的论文语言必须使用英语才能在世界重要的科学刊物发表。

其次,从人员的国际流动来说,目前主要的流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这种单向的人员流动造成了两个极端,一端是发达国家接收留学生而获得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巨大经济利益,如1999年英国79所大学对外国留学生收取的费用就高达7亿英镑;而另一端则是发展中国家严重的高层次人才流失、财富流失。

1978-1996年间中国派向美国的13.5万留学人员,仅有2万回国服务,人才流失比率高达85.2%。

这就形成了“马太效应”:人才济济的欧美发达国家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才,而人才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却在不断地失去急需的各种人才。

[4]高层次人才的大量流失是本土文化缺失的一个重要反映。

再次,从文化影响上看,发达国家借助于其先进的科技,拥有较多的文化输出渠道,再加上其领先的政治经济地位,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文化殖民主义,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可能成为西方的附庸。

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而不断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对本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造,而借鉴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照搬照抄现象,从而不知不觉地沦为了西方高等教育的附庸。

另外,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西方文化的潜在输出者。

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活在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归国后被高高捧上海归人才地位的他们自然也会在自己的影响力下,不知不觉中将异域文化更加传播出去。

偏偏很多国人都或多或少普遍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于是乎使得外来文化日益扩张,而本土文化日益受到忽视。

因此,为有效避免此种现象的出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更应当重视本土文化的地位。

那么,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导致的消极作用,我们是否应该坚决地抵御国际化呢?答案是否定的。

文革时期的历史证明,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高等教育只会带来落后。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如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坚守本土文化阵地,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和谐发展,是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首先认清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笔者认为,国际化和本土化存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在人们的观念中,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矛盾是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结合在一起的,较突出的表现为:(1)本土化表现为固守传统文化,拒斥外来的反传统文化;(2)在教育过程中,本土化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精神”等方面,而国际化则局限于“物”的层面;(3)本土化排斥文化、精神、价值和理念等方面的国际化,对于技术层面的国际化采取积极的态度,而国际化却更希望是精神层面进入本土;(4)国际化激励推崇把国际上的教育制度引入本国,形成与国际上一致的制度化教育,而本土化则极力反对这种不考虑具体实际操作需要的“制度”层面方式,如此等等。

[3]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以及知识结构在本质上都是西方式的,并不是我国本土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产物,而是舶来品。

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我们是否应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我们的“中国特色”能否体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国际化和本土化并不完全对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统一、相融合。

第3期许悦: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103首先,从教育的规律来看,一定社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总是要受到一定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并为其服务,不可能存在脱离一定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孤立存在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总是从一定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出发,从根本利益出发,而制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的。

高等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首先是为民族和国家服务的。

每个国家也必然要求其高等教育必须代表和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文化传统,并为巩固和发展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

其次,从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不存在一个在任何国家都行得通的高等教育模式。

例如我国早先仿法、仿德、仿美乃至建国初期全盘仿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但最终都没有建立完全从属于他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发展中国家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时,往往存在照搬照抄他国教育模式的情况。

这种照搬照抄往往会脱离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实情,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照搬照抄国外的高等教育模式注定会失败。

再次,从名称上看,国际化与本土化是相对而言的,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高等教育本土化基础上的国际化,高等教育本土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基础上的本土化,没有外来教育的传入,就无所谓本土化问题。

虽然国际化强调超越国家界限,但它更强调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活动与过程,是在承认国家差异的基础上展开的求同存异的交流和学习过程。

同时,也是本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中汲取养分、获得创新的过程。

国际化与本土化互为补充才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完整性。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就其完整性来说,需要国际化与本土化两者的结合。

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同时具有国际性和本土性。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互为补充,互为发展。

因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则必须与一定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才能获得和谐而稳定的发展。

理想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在弘扬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寻找国外高等教育经验在本国的生长点,使其为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营养成分。

四、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就要尽可能消除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对立,在确立国际化意识的前提下,从本土化的角度出发,将二者联系起来,互为补充,互为发展,实现新的融合,对我国而言亦如此。

首先,需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普遍性原则和文化融合原则。

即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强调体现全人类认同并共有的科技、文化、知识,坚持普遍性的文化原则,而不能将某一发达国家、先进民族的文化强加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或使其泛世界化。

[4]早已脱离愚昧的殖民地时代的当今世界,平等才能对话。

在跨国学术交流中,应尽力保持交流的对等和平衡。

高等国际化的文化融合原则即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应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注重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达到中外文化兼容并蓄的目的,从而使得我国的受教育者成为既熟悉本土文化,又了解外来文化,有较强文化融合能力的人才。

相比之下,简单移植外国高等教育经验显得毫无意义。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处于世界科技的中心,也是高等教育的优质经验集中地,我国应该努力学习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但不能全盘照抄,而应从坚持我国本土文化特色的角度出发,有选择性的吸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互为融合、互为补充、互为发展。

第二,创造一切条件,办有“中国特色”的大学。

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我们需要学习这些好的方面,同时,我们应在结合我国本土实情的基础上予以应用与提高。

无论怎样讨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都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环境。

国际化的潮流中需要我们有国际化的意识,但如果缺少本土意识,104第18卷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给中国高等教育寻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