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齿轮泵维护检修规程

齿轮泵维护检修规程

齿轮泵维护检修规程二○○七目录1 总则 (491)2 完好标准 (491)3 齿轮泵的维护与常见故障 (492)3.1 维护 (492)3.2 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493)4 齿轮泵的检修 (496)4.1 检修周期及内容 (496)4.2 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 (497)5 试车与验收 (501)6 维护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502)1 总则1.1 适用范围参照原化学工业部颁发的《齿轮泵维护检修规程》(HG25026-91),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输送工作温度低于60℃的各种油品或其它液体的齿轮泵的维护检修。

本规程与制造厂的技术文件相抵触时,应遵循制造厂技术文件中的一切规定。

1.2 结构简述齿轮泵按齿轮啮合方式一般可分为外啮合齿轮泵和内啮合齿轮泵。

外啮合齿轮泵有直齿、斜齿和人字齿等,一般采用渐开线齿形;内啮合齿轮泵采用圆弧摆线齿形或渐开线齿形。

齿轮泵由一对相互啮合(外啮合或内啮合)的齿轮、主动轴、轴承、泵体、前后泵盖及轴封等零、部件组成。

一般情况下直接由电机或经过变速装置驱动齿轮泵的主动轴或者由主机的主轴驱动齿轮泵的主动轴。

外啮合齿轮泵的齿轮数目为2~5个,以两齿轮最常用。

齿轮泵一般用于输送不含有固体颗粒的液体,如用于输送润滑油、密封液以及在造气装置中作为液压油泵。

2 完好标准2.1 零、部件2.1.1 主辅机的零、部件完整齐全,质量符合要求。

2.1.2 仪表、计量仪器和各种安全装置齐全完整、灵敏、准确,压力表每年校验一次。

2.1.3 基础、机座稳固可靠,地脚螺栓和各部位连接螺栓紧固、齐整,符合技术要求。

2.1.4 管线、管件、阀门、支架等安装合理,标志分明,符合要求。

2.2 运行性能2.2.1 设备润滑良好,润滑系统畅通,严格执行“五定”、“三级过滤”。

2.2.2 无异常振动、松动、杂音等现象。

2.2.3 滑动轴承温度不超过65℃,滚动轴承温度不超过70℃;压力、流量、电流等运行参数符合要求。

2.2.4 密封渗漏符合要求。

2.2.5 生产能力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491/ 152.3 技术资料2.3.1 设备档案齐全, 各项数据填写及时、准确;设备档案应包括如下内容:2.3.1.1 齿轮泵的出厂合格证、质量证明书,开箱检验记录。

2.3.1.2 齿轮泵的安装、验收和性能试验记录齐全。

2.3.1.3 齿轮泵的设备履历卡片及运行、检测、检修、验收、缺陷和事故记录,润滑油分析和更换记录等齐全、准确。

2.1.3.4 齿轮泵的总装配图、主要零部件图及易损件图等齐全。

2.3.2 齿轮泵的操作规程、安全规程和维护检修规程齐全。

2.4 设备及环境2.4.1 泵体清洁,表面无灰尘、油垢。

2.4.2 基础及底座整洁,无破损部位;表面及周围无废油、废液,环境整齐清洁。

2.4.3 泵体及附属管件、管线油漆完整,无鼓泡脱落现象。

2.4.4 进、出口阀门、管口法兰、泵体、端盖等处结合面均无泄漏。

3 齿轮泵的维护及常见故障3.1 维护3.1.1 齿轮泵及其附件应完整、可靠,材质符合设计要求,机体表面及其周围要保持清洁,无灰尘和油垢。

3.1.2 操作人员应经过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要做到“四懂”“三会”(即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3.1.3 齿轮泵在运行中, 操作人员应按照岗位操作法的要求,定时、定点、定线地进行巡回检查,每小时至少一次。

检查内容为:3.1.3.1 齿轮泵运行是否平稳,有无杂音、摩擦过热、异常振动和泄漏现象。

3.1.3.2 齿轮泵在运行中各项工艺参数如压力、流量、温度、电流等是否正常。

3.1.3.3 电机电流有无异常升高等等。

3.1.3.4 检查各密封点有无泄漏,连接螺栓有无松动,并及时消除跑、冒、滴、漏。

上述各项检查内容中出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应及时处理,排除故障并如实填写原始记录;若故障无法排除时,应根据故障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如停车、启动备用设备等等,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3.1.4 做好设备的清扫、清洁工作。

3.1.5 设备检测人员定期对齿轮泵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

3.1.6 严格执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设备润滑管理制度》,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时添加或更换润滑油(脂)。

一般情况下,新的齿轮泵(或新换轴承)安装后第一次运转200小时后换油,以后每使用1000~1500小时后换油一次。

添加或更换润滑油时必须经过三级过滤;换油前应用煤油或汽油把油箱清洗干净。

3.1.7 长期停用时,应拆开清洗、擦干,在滑动面涂以防锈油;装配后予以妥善保管,并定期盘车。

备用设备应每天盘车一次(8~10周)。

3.1.8 严禁用齿轮泵进行水冲洗、水压试验或压力试验。

3.1.9 有下列情况时之一,操作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停止齿轮泵的运行,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3.1.9.1齿轮泵运行中压力、温度、流量等工艺参数超过规定指标,经处理无效;3.1.9.2 齿轮泵的轴封部位或其它部位严重泄漏,无法保证安全生产;3.1.9.3 齿轮泵运行中发生异常声响或剧烈振动;3.1.9.4 轴承温度突然上升超过规定指标;3.1.9.5 齿轮泵的流量突然下降;3.1.9.6 电流超过额定值并继续上升;3.1.9.7 发生安全守则中不允许齿轮泵继续运行的其它情况。

3.2 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493/ 154 齿轮泵的检修495/ 154.1 检修周期及内容4.1.1 齿轮泵的检修分为小修和中修。

4.1.2 检修周期4.1.2.1 小修:齿轮泵累计运行时间达六个月以上发生故障需停车检修,且检修项目属于小修范围。

4.1.2.2 中修:齿轮泵累计运行时间达到十二个月以上发生故障需停车检修,且检修项目属于中修范围。

4.1.3 检修内容4.1.3.1 小修:1. 排除运行中出现的故障。

2. 检查、清洗过滤器及物料管路。

3. 检查密封装置,更换填料(或滑环填料)、密封垫圈,调整机械密封。

4. 检查联轴器,更换弹性橡胶圈,校正联轴器的同轴度。

5. 检查轴承,更换润滑油(脂)。

6. 清洗、检查冷却(保温)系统。

7. 检查、紧固各部位的连接螺栓, 消除日常维护中查出而未消除的缺陷。

4.1.3.2 中修:1. 包括小修内容。

2. 调整齿轮端面与端盖的间隙。

3. 泵与电机找正。

4. 校验压力表及安全阀。

5. 修理或更换齿轮、齿轮轴、端盖。

6.检查修理或更换轴承、联轴器、壳体和填料压盖。

7. 机体防腐。

8. 电机检查,修理,加油。

4.2 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4.2.1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和检修中的注意事项4.2.1.1 确定检修内容,制订检修方案,编制检修计划和检修进度。

对于从国外引进的齿轮泵的检修计划和技术方案,应上报公司主管设备的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

4.2.1.2 检修前向检修人员进行任务、技术、安全交底,检修人员应熟悉检修规程和质量标准,对于齿轮泵存在的重大缺陷,应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

4.2.1.3 落实检修所需的材料与备件,校验检修中所使用的量具、仪器,准备好检修所需的工具,尤其是专用工具。

4.2.1.4 齿轮泵交付施工单位进行检修前,设备所在单位必须按原化学工业部颁发的《化学工业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化学工业部安全生产禁令》的有关规定, 切断电源, 做好齿轮泵及其管路的卸压、隔断、置换、清洗等工作,经分析合格后方可移交检修人员进行检修,不具备施工条件时不得强行检修。

4.2.1.5 在检修中零部件的拆装应按规定顺序进行,尽量使用专用工具;一些可以不拆的组合件尽量不拆;在拆卸过程中不准随意破坏零件,万不得已时必须经过有关技术人员的批准。

4.2.1.6 检修过程中,零部件在拆卸后和装配前都必须按要求对检修部位及关键部位进行测量,要记录下检修部位和关键部位的原始数据,如齿轮泵的内部间隙、齿轮泵体与泵盖结合面上的垫片厚度等等,并与图纸进行核对,作为以后装配时的参考;要如实填写检修记录。

经过检修的零部件尺寸及各部位的配合尺寸,必须恢复到有关图纸和技术文件所规定或允许的范围内。

4.2.1.7 拆卸时,各零件的相对位置和方向要做好标记,要放置有序以免回装中出现漏装、错位、倒向等错误。

即使具有互换性的零件在组装时也不得随意调换位置;拆卸下来的零件要清洗干净,整齐地摆放在干净的塑料布上,不得直接接触地面;精密加工的零件或部位要用干净布包扎好。

拆卸后暴露出来的油、气管路和开口处要及时妥善封闭,以防止异物掉入。

4.2.1.8 装配间隙很小的零件,拆卸中不得左右摆动,以防止碰坏零件。

4.2.1.9 在分离两相联零件时,若钻有丝孔,应借助顶丝拆卸。

两相联零件因锈蚀或其他原因拆不来时,可用煤油浸泡一段时间再拆;若仍拆不下来,可将包容件加热,当包容件受热膨胀、而被包容件尚未膨胀时,迅速将两零件分开。

在加热中要注意均匀加热和控制温度,防止过热。

4.2.1.10 拆卸从国外引进的内齿轮泵,必须严格按照外商所提供的技术资料中的拆卸程序进行。

497/ 154.2.2 泵体与泵盖4.2.2.1 泵体铸件不得有气孔、砂眼、夹渣、裂纹等缺陷。

4.2.2.2泵体加工面应光滑无伤痕和沟槽,如有轻微拉毛和擦伤时,可用半圆型油石研磨修理;内孔中心线与两端面垂直度误差不大于0.02%。

4.2.2.3泵体水压试验的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 保持5分钟后降至工作压力, 用0.5Kg 的手锤轻击外壳,表面不得有渗漏。

4.2.2.4端盖、托架表面不得有气孔、砂眼、夹渣、裂纹等缺陷,加工面的表面粗糙度为1. 6。

4.2.2.5测量端盖上两主轴孔轴线平行度,其误差应不大于0.1%;孔的中心距偏差应不大于±0.04mm ;检测端盖两主轴孔中心线与加工端面的垂直度其误差应不大于0.03%。

4.2.2.6组装中,紧固螺栓时要用力对称均匀,边紧边盘动转子,如转子不动时,应松开螺栓调整间隙后重新紧固。

4.2.3 齿轮4.2.3.1用涂色法检查齿的啮合接触面积,要求接触斑点均匀分布在节圆线的上下,接触面积沿齿宽应大于60%,沿齿高就大于45%。

4.2.3.2两齿轮宽度应一致,测量单个齿轮宽度,误差不得超过0.03%;齿轮端面的平行度误差不大于0.02%。

4.2.3.3用千分尺测量齿轮端面与端盖的轴向间隙,要求间隙为0.04~0.08mm ;组装时可用端盖与泵体之间密封垫的厚度来调整。

4.2.3.4检测齿顶与壳体的径向间隙,一般为0.10~0.20mm ,但必须大于轴颈与轴承的径向间隙,超过0.20mm 时应报废。

表1. 4.2.3.5 齿轮的啮合顶间隙为0.2~0.3m(m 为齿轮模数)。

4.2.3.6用压铅法、千分表等工具,检测齿轮啮合侧间隙,其值如表1。

4.2.3.7测量齿轮两端面与轴中心线的其误差应不超过0.02mm/100m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