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医学各章节复习资料(1)

预防医学各章节复习资料(1)

第一章绪论预防医学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第三章职业环境与健康第四章食品与健康第五章食品安全第六章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第七章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第八章健康行为干预第九章人群健康及社区预防服务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第十一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第十二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第十三章卫生系统及医疗保险hio为什么要学习预防医学?什么是预防医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是什么关系?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健康模式如何促进和维护健康?Medicine:是研究人体正常和异常的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增进健康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医学不是纸上谈兵,是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为什么有些人去医院看病会找一些资深的专家,而不去找那些新人,就是这个道理。

主要分支:基础医学(basic/preclinical medicine)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三大医学分支一、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的定义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工作模式:“环境---人群---健康”这一“生态健康”模式.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科学☯社会和行为科学☯卫生管理学☯健康教育学☯循诊医学⒈工作对象:个体和群体⒉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⒊研究重点: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⒋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和更大的效益⒌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三次公共卫生革命: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措施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干预个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促进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又称“新公共卫生”(New Public Health)二、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健康观传统健康观:无病就是健康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看法,是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本质的认识。

健康的定义:“健康(health)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well-being),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WHO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 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f infirmity.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疾病动态的平衡可共存于机体两者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健康标记:躯体健康: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生理学指标: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行为功能:躯体活动、行动性、生活自理、体力适度性心理健康: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社会适应能力:行为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个人地位和角色综合评价健康的标志: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6、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健康要素一般的安宁状态自我感觉良好个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有调节和适应能力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四大健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饮食、肥胖、遗传、体育活动、吸烟、心理社会应激癌症:行为生活方式(吸烟饮酒、膳食、饮水、生活不规律);环境理化因素(环境污染物、电离辐射);生物因素;机体因素(遗传、精神、其他)糖尿病:遗传、体重、饮食、体力活动损伤中毒:管理制度、设施、心理“一个政府成功或失败最终衡量的指标是它所辖居民的幸福安康。

没有什么比公共卫生和人民的健康更为重要和更值得关注的了”。

--罗斯福(美国总统)医学模式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唯心→生物→生物、心理、社会迷信活动→个体预防→群体预防治病→预防→预防保健医学模式的变迁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或疾病是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系统到人,以及由人、家庭、社区、人类构成概念化相联系的开放系统,在这系统中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互为因果、协调制约,共同影响人的健康。

三、健康决定因素是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影响健康的因素:(一)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二)物质环境(三)个人因素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个人的卫生习惯个人的能力和技能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四)卫生服务四、生命全程健康观与预防价值生命全程的分期Healthy start in life (围产和婴幼儿期)Health of young people (青少年期)Health of adult people (成年工作期)Health ageing (晚年期)Dying in dignity (临终关怀)生命全程分期与人群的界定围产和婴幼儿期:家庭与社区青少年期:学校成年工作期:工作场所晚年期:家庭与社区这些场所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和接受卫生服务的地方。

五、三级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措施通过不同级别的预防在全体居民中实施,统称为三级预防’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也称临床前期预防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即临床预防。

第一级预防指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个体的措施环境的措施针对环境的措施环境卫生:大气、水和土壤职业卫生食品卫生市政建设与小区环境社会环境:健康的公共政策首先是根本性预防。

如饮食中饱和脂肪酸高是冠心病的潜在性危险因素,为此,从国家角度来改变农业和食品工业的营养方针、制订预防高血压纲要、发展体育运动等;为降低肺癌发病率,需要政府制订规章和进行财政干预,以法律形式制订禁烟规定、限制卷烟中焦油量、提高卷烟税收率。

其次是针对环境的措施。

采取具体的保护大气、土壤、作物、水源、食品等的措施,以减少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危害。

如在工业生产中,采用危害性较小的原材料,改革工艺和改造设备,搞好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废气、废水和废渣进行净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第三是针对机体的措施。

(1)开展健康教育,使人人讲究卫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2)有系统有组织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3)做好婚检查,预防遗传性疾病;(4)做好妊娠期和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5)慎重使用药品,预防医源性致病因素的危害。

第二级预防慢性病是致病因素经过长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发展过程较长。

早期发现的具体办法有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

达到“三早”的最根本办法是宣传,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水平和发展微量和敏感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举例:各个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都在重视员工的健康,并安排每年体检,可针对不同人群延长或者缩短体检时间,糖尿病,甲状腺癌发生率较高)对于传染病,早期发现和诊断有助于病人得到隔离、治疗,防止和减少周围人受感染的可能性。

传染病诊断确定后,迅速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作传染病报告,这是第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

(举例:经常在外吃饭应酬会增加甲肝、乙肝等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不良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空气、土壤、水和食物的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污染和职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则须通过环境监测,掌握这些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环境的卫生要求及其理论依据。

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对慢性病患者通过医学监护,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医疗,使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未来的医学是预防医学”,并不是指不需要治疗,要实现“人人健康”,还须要个体医学和群体医学的同时发展,以及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每一个个体的治疗,无不包含着预防的成分。

所以应用三级预防的观念作为卫生工作的策略,才能符合以健康为目标的医学。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尽管近代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每个分科中所存在的预防成分不会改变或削弱,而且越来越互相渗透、融合和加强。

六、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建国后在预防医学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就(一)消灭和控制了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二)城乡卫生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三)预防医学科研取得了重要成果(四)颁布了许多卫生法规和一系列卫生标准(五)健全了卫生防疫工作体系,加强了专业队伍的培养七、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医学教育目的要求: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爱丁堡宣言》。

健康需求: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院内扩大到社会。

医学学科的融合:弥合临床与公共卫生的裂痕。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环境卫生(environmental health)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一、环境有害因素及其来源: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产生现实或远期作用。

自然环境: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这种变化可产生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

原生环境:大多数对人类健康是必需的:清洁的空气、水、土壤、食物、适量的太阳辐射等。

部分有害:地质原因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氟、砷中毒、碘缺乏也就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等;某些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等给人类带来巨大影响。

当人类在面临这些自然灾害的时候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有些自然灾害也可认为是自然给人类的报复,所以环境问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话题。

次生环境:某些次生环境有利于人类:植树造林、水利工程等许多次生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及健康:工业三废、农药等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巨大破坏更是极端的表现二、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一)环境污染及其相关概念:环境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