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
姓名:楚辰玺学号:15120299
案例的选择是一个叫做万里的土耳其学生,是我同学的好朋友,所以平时也有接触。
他在中国呆了一年,然后走了,现在又在波兰求学。
原来我问他说,为什么要离开中国呢。
因他是一个熟练掌握七种语言的人,所以我很佩服他。
也很不解。
他说因为感觉在中国的生活很难受,感觉自己时时刻刻都很委屈。
后来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比如他问中国同学,你想要些什么,或者,你会争取奖学金么,或者是他作为领导问自己的手下,你的目标是什么。
而以上种种给他的回答大多是摸棱两可,不置可否。
后来我通过《跨文化沟通》一书中的高低语境解答了我的困惑。
他的本意只是直来直去,比如他只是想知道自己的手下想要到达一个怎么的高度,或者有什么目标。
但是他很直白,不含蓄。
所以属于低语境的对话,而中国的文化,众所周知,属于高语境文化,是比较含蓄,委婉。
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觉得自己是被排挤,被隐瞒的一方,觉得中国的人们不够坦诚,给他的印象很不好。
i
我问他对于直接询问、回答和间接的委婉的询问和回答在他看来有什么区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他说为什么不直接说呢?他表示不解,觉得即使说错了或者有冒犯也会得到原谅,不会为人们在意。
我觉得这里有着中外文化交流之间冲突的一个矛盾点,中式的对话和交流相处在高语境文化下的重要因素是害怕受到惩罚,或者说有规则的舒服,也就是万里经常说的不自由,我认为是谨小慎微,超出了谨慎的程度,成为了一种惯例。
为了了解外国人与中国人的对话,我要了几张他和中国朋友的对话截图。
因为万里是去过三个大洲,25个国家,他像我的朋友发出邀请,说一起去欧洲,我朋友是个女生,然后他说可以住在他家里。
当时我还记得我朋友的男朋友很不开心。
所以对于在我看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很自由的。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发展,而不是集体主义。
这个论据的寻求在BBC
的一个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
着重体现了英国的教育制度与中国传统的教学制度的不同,比如对于纪律的要求,对于整齐划一的广播操的要求。
都体现了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传输的一种集体主义思想。
他们自己会更注重自己个人的发展,比如万里不舒服就很毅然的离开,他对这里的环境虽有眷恋但是并不可以影响自己的追求,还有他去过25个国家,对于自己的国家也没有很强烈的集体主义感。
对于个人的发展要求和对自己的愿望的实现更迫切一些,对于一些对于个人无意义的比如集体的跑操活动,还有课堂上的一些硬性要求,为了培养中国学生的整齐划一的执行能力和集体主义的归属感。
在我咨询万里为什么离开中国,他的陈述中有一个高频词汇“自由”,他认为在中国的各种生活都不自由,在他看来,是一种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的不想当。
他的想法中,除了早操还有固定的上课模式、固定的强制参加的活动、对于体测的要求等等。
而且在我对于所看到聊天记录的分析,他是一个很会适应当地的生活习俗的人,比如节日,前几天,十二月三十一号晚上,他给我的朋友发了元旦快乐。
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万里说:“新年快乐”我的朋友W说:“万里!新年快乐!你那里几点了。
我这里11:41了。
”万里说:“这里还是四点多,还有很长时间,但在中国已经新年了。
”W说:“你能想到我,我很开心的。
”万里:“嗯,当然想到你。
我们是朋友。
”加重语气又说:“好朋友。
”这里的好朋友三个字引人深思,我朋友和他的交流的时间并不长,也是之前上过一节课,然后在一个小组,所以有了一定的交流。
在这里我想起上课时结合教材老师讲到的,外国学生对于在学校交流的伙伴,在课后就不管不顾不问候,所以这里有些许的疑问,所以我在询问他,是否真的是这样,对于你们在课
堂上合作的伙伴,以后相遇不会打招呼,不会交谈了么。
他说:“不是这样的。
在我们那里,不相识白人和黑人也可以很愉快的交流。
”所以我这里也是犯了刻板印象的错误,把之前的印象进行推而广之。
误以为可以一概而论。
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中国的不同和交流碰撞,比如万里说他们的好朋友之间会亲吻脸颊,而在中国这是不礼貌的。
还有我们对于他们的第一印象是长袖袍,穿着保守等等。
但是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很现代化,至少在着装方面他很好的融入了中国文化,交流起来很好客,很热情,很积极。
对一些事情有忌讳,但是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交流起来如临大敌。
这也是我们的刻板印象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对于外国友人在中国的经历又离开,可以分析出一些中式文华和外国文化的差异,例如高低语境的差别还有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认知差别。
对于习俗的不同,在我这个朋友身上,我觉得得到了比较完美的适应和改变,也许是因为他曾经去过25个国家的缘故,所以适应的很好。
还有关于我们刻板印象的形成还有体现。
我觉得这也是他对于中国文化的不适应和不自由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对于外国的交流人员的态度尽量不要带有固有的形成观念即刻板印象。
尽可能的尊重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习俗
参考文献:《跨文化沟通》庄恩平,(美)Nan M. Sussman 著
《中国老师来了》BBC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