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1、三公九卿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

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

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

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

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

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清朝的内廷机构。

原为康熙帝书房。

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

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

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

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5、酎金令汉削弱诸侯国措施之一。

酌金即汉时诸侯与宗庙祭祀时随同酌(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

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酌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

武帝时,曾借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

6、乡遂制度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

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

乡遂制度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7、宗主督护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施行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

承认汉族居住地坞壁主对本乡的统治权力,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即宗主都督护制。

它是以宗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集经济、政治和军事于一体的社会组织。

该制度一直延续到孝文帝改革才被“三长制”所取代。

8、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时期实施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

太和十年(486年),在北魏政权业已相对稳固的前提下,为了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中央组调徭役,并由政府直接控制基层组织,北魏孝文帝采纳给事中李冲的建议废除宗主督护制,建立三长制。

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三长制的建立,消灭了北魏内部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大量增加,赋税收入增加。

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9、六条问事“六条问事”是一种监察官员监督时的依据准则。

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所谓“六条问事”即: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10、三独坐汉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与尚书令,朝会时坐皆专席,故号“三独坐”。

西汉时,监察权力一分为三,即,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是宰相的监察官。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省司直,由尚书令代其职。

司隶校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置。

负责监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

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所属侍御史兼“受公卿奏事。

”11、通政使司官署名。

简称通政司。

中国明代中央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

洪武十年(1377年),始设通政使司,长官为通政使。

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受理奏章(主要是民间、下级官吏的冤假错案)。

通政使还参与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

12、六科给事中古代官职名。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谏官,改六科给事中为监察官,以监察六部及百官,六科给事中成为独立的、直属于皇帝的监察机关。

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八品,给事中各科的给事中员额从四人到十人不等。

六科给事中的职责:监察六部、封驳、注销、纠劾与议司法。

13、试论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利弊。

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几层含义:一是君主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制;三是官僚政治)具体表现为:第一、皇权专制。

第二、大一统和中央集权。

第三、近习专政不断出现(女后,外戚,宦官)。

第四、地主阶级积极参政。

利弊:1、依照权利完整的原则而组成的政治制度。

2、拥有一套组织简洁,权利分配得当的行政系统。

3、有独立创造的监察制度。

4、有完善的文官制度。

5、不易控制和缺失建设、更新的功能。

14、论三省六部制度及其确立的意义。

第一、结束了国家一体和贵族门阀政治的国家体制,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

朕即国家“以一人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第二、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

第三、官僚形态呈现出新的特征。

“个人开府制,辟除制”第四、制度中的调整机制——使职差遣制度。

15、论夏商周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诸侯都接受王朝的封号爵位,奉王或天子为共主。

2、诸侯向王室履行义务:第一,诸侯需要定期朝觐王或天子,或应召参加盟会;第二,奉命征伐,藩屏王室;第三,应召到王朝任职;第四,向王室纳贡。

3、本质上就是按照不同层次的政治地域构成的地缘政治体系,各服按照规定向天子履行不同的“服事”义务。

总之,三代,王(天子)的直辖区和诸侯国都是各有其主的统治实体。

诸侯封君“各君其土,各役其民……名为天子之守臣,而实自据为部落”。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以王室(共主)与诸侯国之间松散的联盟形式出现,属于封国式的地方分权。

16、简述汉初削弱诸侯力量,推进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1、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2、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汉削弱诸侯国的措施之一:酎金令、推恩令,左官之律和附益之法。

3、平定吴楚七国之乱4、颁布“推恩令”(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其地分其子弟)等5、限制、剥夺诸侯国治权,赋予郡守、县令较大的权力17、论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特点:一是,在府州之上设立路级行政机构,将路级事务分为军、政、财、储四监司,各司其职,不集权于一司一人。

“婚田、税赋属之转运;狱讼、经总属之提刑;常平、茶盐属之提举;兵将、盗贼属之安抚”。

二是,诸司分路不同,治所不一,互相牵制,形成复式路制。

“司分既异,所行不复相照,各执己见,意在必行”三是,府州也可以不通过监司,直接向中央奏事。

影响:1、以路级“诸司并立”分化地方事权,监督地方官府,使中央集权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同时相对保留地方一定的处事权限,以贯彻朝廷的“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的治国之道。

2、宋代在中央朝廷和诸州之间设置新型的路级诸司,使其成为朝廷控制众多州县的有力工具。

3、元明清时代的行省制,是在继承和改进宋代路级机构的基础上设置的。

18、分析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在维护中央集权中的作用。

行省制度的特点:第一,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中央对腹里以外地方官府的行政统属,实际是通过行省来实现。

第二,行省被当作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中介环节。

行省发挥着集中地方财赋和军力于中央、保证内重外轻格局的作用,主要为中央集权服务。

第三,行省其辖区和权力所及,也表现出地方分权色彩。

督抚行政上对辖区道府以下官员有提调权;财政上“复核”题奏,予以监督;司法上充当第五审级,复审狱案,对徒刑罪犯做出终审判决;督抚兼掌监察纠劾。

作用:其一,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上,行省是中介环节,其根本点属于中央集权。

其二,朝廷在赋予其权力的同时,又对其进行较严格的限制。

其三,朝廷对行省实行严格控制和多方掣肘。

其四,行省以下所有地方各级政府官员,仍然接受朝廷的任意、迁调、考课等管理。

其五,中央对地方监察制度,构成了监督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

19、简述秦汉乡里的社会职能。

第一,维护社会治安,防范民众反抗。

第二,征调赋役,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第三,劝导乡里,助成风化。

第四,“乡举里选”,选拨人才。

20、论宋代社会基层组织的演变。

第一,乡里时期。

(北宋建立960年到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变法前,设乡、坊(城厢)和里、户)。

第二个时期是:保甲时期。

(神宗熙宁三年(1070)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

熙宁三年十二月,北宋政府颁布《畿县保甲条制》:全国人户不分主客一律按规定加以编制:每十家为一保,选出主户中有才干心力者一人为保长。

五保(50家)为一大保,选出主户中有心力及物力最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500家)为一都保,选出主户中最有行止(德行)、心力才勇(才能、胆量)为大家所佩服,物力又是最高者二人为都保正和副保正;每一大保要逐夜轮流差遣五人,在保内巡警。

第三个时期是:“乡里”、“保甲”混杂的时期。

(哲宗元祐以后直到南宋灭亡)。

21、简论清朝的乡治制度。

清代实行“保甲”与“里甲”相辅相成的双轨乡治制度。

保甲制度:县以下分为保、甲、牌三级组织。

即每十户编为一牌,设牌长(头)一人;十牌为一甲,设甲长一人;十甲为一保,设保长(正)一人。

保甲以人丁为主——察明人口流动情况,以便监视和控制,里甲则以户为主——查清每户的田粮、丁银,称编审册,以便于征收赋税。

清代乡里制度的特点:第一,对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的管理。

第二,对流动人口严加约束。

第三,在东北、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建立各不相同的基层政权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