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 (生)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 (生)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生)同学们,知道今年属什么吗?马年,午属马,今年是甲午年。

我们的甲子纪年是六十年为一循环。

现在考大家一个问题:在2013年最后一天的记者招待会上,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120年前的中国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那从今年算,120年前是什么年呢?我们知道华春莹为什么讲这段话吗?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那次战争,是日本第一次以国运相赌(以国家命运做赌注)的战争。

也就是说赌赢了,他们国就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赌输了,也就将一蹶不振。

但最后的结局是中国惨败。

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地赔款。

从此,他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清王朝越来越走向衰落。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但对日本来说却是无比的荣耀。

在2014年2月,在中国两会期间批评日本的对外政策时,日本媒体称若两国决战海上,日本可利用海空优势,在开战几小时内击沉“辽宁舰”,甚至狂言再现“甲午荣光”。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使清王朝走向穷途末路的那个甲午、日本叫嚣要荣光的那个甲午。

今年又逢甲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甲午年话中日”。

一、探渊源,中日古代关系要说中日关系,我们就从久远的历史的开始,首先去探循历史的上中日渊源。

古代的中日关系,我从四个阶段来说:(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古代的日本发展较中国为缓慢。

日本本土人出现人类出现时间较我们晚。

日本文明起步也较我们晚。

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

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

我们听说过徐福的故事吗?徐福东渡,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

(徐福的故事:日本人认为徐福在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当地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

在日本徐福的传说中,日本人认为徐福带来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种、农具、药物及生产技术和医术,对日本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东汉光武时册封日本一小国为“汉倭奴国”并赐给他们国王金印。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唐末,随着唐王朝的衰弱,而日本也不再做谦虚的小学生。

看到中国富裕,他们就与中国进行商船通商,中国物产丰盈,不屑与他们通商,他们的海盗(倭寇)就常来骚扰我国边境。

他们是强盗,我们就有卫士。

我们的戚继光和俞大猷领导军队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

在台州,我们的英雄戚继光创设鸳鸯阵,九战九捷,把这些倭寇赶出了中国。

纵观古代。

古代的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以和为主,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大。

(看图)特别是唐朝时,日本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新,即日本有名的大化改新。

这是一次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它把日本社会从原来的奴隶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经济上赋税制度)看图(中国对日本文化生活的影响)二、探渊源、近代的中日关系。

古代中国以其先进臣服着日本,所以中日关系也以和为主,但到了近代,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日渐衰落,中国处于挨打的局面,中日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让我们一块去探源近代的中日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鱼肉和倭刀的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我们先从一副漫画开始。

看图,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是的,日本也和我们中国一样,在近代开端,也有着同样的一段屈辱史,在我们中国在英法美俄侵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被迫开国时,日本也遭受了美国的侵略,1854年,日美《神奈川条约》,被迫开国。

使日本由羊儿变狼的事件就是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这次改革学得全面,学得彻底。

我们也不由得不赞叹日本会学。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它脱亚入欧,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与国内资源的匮乏、市场的狭小相背,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而地大物博的中国也就成了它虎视眈眈的对象。

它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次的战争。

战争也就成了近代中日关系的主流。

(看屏幕)台湾战争(1874年)在攻打台湾的时候,遭到台湾当地居民高山族的顽强抵抗,加上士兵水土不服也得了很多病,实际上中国也派出军队到台湾,但是最后这个事情怎么结束的呢?还是通过清朝和日本的谈判,签了《北京专条》。

这里边没有说赔偿日本多少钱,实际上是给了日本50万两白银。

当时清政府为了面子不讲是赔偿,讲的是抚恤和道路的修整费。

西方一个评论家讲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他讲:“这里有一个不愿意战争,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

”此后日本就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

甲午中日战争及影响(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派出的人数最多2.2万2人日俄战争(1905年)以中国为主战场。

辽阳一带30万居民无家可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对德作战为名,入侵山东。

占领济南、青岛。

(1914—1918年)1915年,趁袁世凯称帝,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日本侵华(抗日)战争(1937—1945)现在很多人主张时间为1931到1945年14年抗战。

这些战争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

也是这两次战争产生了很多的遗留问题。

三、甲午中日战争:在我们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中,是谁让中国失去整个民族最后一点尊严?是谁让中国失去领先崛起的机遇?不是英国,不是美国,也不是俄国,它就是日本。

而导致我们尊严丧尽是就是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1、这是一次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了扩张,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2、这是一次日本准备充足的战争。

其实甲午前9年,中国的军事实力其实并不弱。

我们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前,我们也进行了“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国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军械所、造船厂,还从国外购进了一批先进的军舰。

“定远”“镇远”堪称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

我们的北洋舰队被称为远东第一舰,还曾打败了法国的入侵者。

正因为这样,清开始得意轻敌。

我国当时实力最强的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钱干什么去了呢?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

就在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这样一来,在近甲午战争的最后几年了,日本就超过了中国,而中国人当时还没意识到。

更严重的是军队里,军事思想落后,军纪差,士兵缺乏训练。

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9倍以上。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实有土沙、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3、这还是日本一次全民的战争。

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动员全民参战,是取得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所以他们的军部和思想界为迎合战争,从学校到社会,各种机构以各种形式进行战争宣传。

进行军国主义思想教育。

不光大人,就是小孩也意识到这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战争,赢了,就可能成为世界强国,输了,则会一蹶不振。

所以大家都投身到这次战争中来,士兵奋勇作战,百姓积极支持:不说别的,就在战争的募捐款上,日本从政要到普通百姓,哪怕是娼妓都积极捐款。

日本娼妓捐的就相当于战争中清政府户部支出的,战争爆发时,中日同期筹集军费的比例约为1∶10。

(二)、战争的发起。

1、日本做好了准备,也就是说火药桶已准备了,就等一根导火索。

这还真给他们找着了,1894年,朝鲜爆发人民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

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诱使清朝出兵朝鲜。

同时日本也出兵朝鲜。

朝鲜起义很快就平定了,但朝鲜要双方撤兵时,日本不但不撤还拖住了中国。

并寻机发动战争。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经过:(1)、陆上战役。

日本先攻打朝鲜都城平壤的清军,主帅叶志超(愚蠢)的指挥失误、临阵胆逃跑(贪生怕死)而失利,(朝鲜的日本扶植的傀儡还帮送情报)并下令全军撤退。

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

当天雨夜,撤退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

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

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并打过鸭绿江,在这当中,我们的清朝守军是怎么样的呢?清内部斗志不坚,除了少数真正抵抗外,大多数投降,加之慈禧想做60大寿,想快点求和结束战争,所以一些主和派大肆进行投降活动,军队内部不齐心,不服从安排等原因。

所以日本是一路比较顺利一直打到旅顺,不久就攻下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并在此大屠杀。

4天屠城,死难者高达2万,只留下埋尸的36人。

这也是不抵抗带来的悲哀。

(2)、海上战役。

黄海海战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如果说陆地上的战役是败于内部消极作战、将领的贪生怕死、军队的纪律不严等原因的话,在这次海战中,涌现了不少英雄事迹:丁汝昌在作为总指挥,被敌舰打伤后拒绝入内,仍坐在船舱外指挥,鼓舞士气。

致远号管带邓巨昌在船受重创时,指挥开足马力欲与敌舰同归于尽,可惜中途被鱼雷击中。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