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沈俊
摘要: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一直以来两国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一起创造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成为亚洲矛盾的焦点。

此后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由于国家利益与竞争因素,中日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状态,但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这不但有利于中国对外关系与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字:侵略经济合作对外关系利益
一中日关系紧张的开始
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危机的导火索。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并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带有现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主要标志就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它们不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企图瓜分中国的领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至此,中日关系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制度等方面,都被日本所操纵。

然而,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使中华民族逐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这也为中日关系的深入矛盾化埋下了祸根。

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经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侵略战争,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整体抗战水平,虽然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然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接二连三的侵略与剥削。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两国的关系宣告完全破裂。

日本对中国上演的一幕幕恶行,使中国人民越发团结在一起,国共两党合作一致对外。

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血的罪行,中国人民的耻辱感随着几十万无辜百姓的遭遇而越发壮大。

中日关系此时已到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日本签下了投降书,东京审判也将战争的罪魁祸首绳之以法,然而日本的这次侵华战争始终是中日关系转变而难以跨越的鸿沟,因为这关乎一个民族的最严。

二敏感的中日关系
经过中国人民八年的奋勇抗战,中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国共两党在一番争夺之后,中国共产党也日渐成熟,最终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之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国际地位都有了一定提升,同时,中国致力与发展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使中国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日本对中国的强大是心怀恐惧的,毕竟两国首先在地理环境上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同时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已经威胁到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

日本必须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才能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中得到长远的发展,毕竟中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了。

国际环境看,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发展中日关系。

从双边关系看,中日经济交流与合作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中国的经济大国化趋势与日本的政治大国化趋势均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

两国关系也存在挑战,中日关系两强并立格局的出现,导致两国间的战略猜疑和竞争意识增强。

那么,中日关系必须得到调节,两国才有可能在安定的环境之下发展,
利益互惠。

可以看出,中日政府都意识的到和解的必然性,都十分关注两国的友好往来,两国领导人也不断进行访问交流。

1978年中日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98年又签订《中日联合宣言》,妥善处理历史等重大敏感问题,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两国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方面也日益频繁,虽然一些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或是领土问题依旧存在,但两国政府,甚至两国人民都在为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不断努力。

2008年,中日关系更到的进一步改善,512大地震时期,日本作为第一个来到中国的国际救援队,充分展现了日本政府化解矛盾的诚意,同时也展现中国政府不计前嫌,坚持和平友好政策,为求两国长远发展的远大目标。

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中日两国会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合作及交流,将东方文明发扬光大。

三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历史认识问题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

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如果日本以赎罪的心态看待历史,那么作出重大民族牺牲的中国人,讲一句“相逢一笑泯恩仇”,日本人理应感恩戴德。

(二)台湾问题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

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也时有出现。

(三)钓鱼岛问题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

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
四21世纪中日关系展望
(一)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预见,在下个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将逐渐加深。

(二)中日关系与中美、日美关系多年来,中日两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都把对美关系放在首位。

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影响。

首先,中日关系要受中美关系的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方面。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中美国方面的影响在较长时期内将难以改变。

就美国而言,它希望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事务来增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以约束和限制中国和日本的政治影响;就日本而言,它根本不满足目前经济大国的地位,试图借助美国的支持,通过积极参与亚洲及世界的国际事务、加入安理会等方式来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

而日本一旦成为政治大国,接下来会不会向军事大国发展呢?值得深思。

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正在朝着军事大国的方面迈进。

如日本防卫厅长官野吕田芳成近日表示,可用先发制人的手段攻击企图用导弹袭击日本的敌国基地。

这一言论显然有悖于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只会在本地区引发新的紧张气氛,加深周边邻国对日本的疑虑和不安。

另外,近日日本国会将要审议新日美安全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届时日本将很有可能改变其“专守防卫”的政策,违背其决不成为军事大国的诺言。

对此,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不能不引起高度的警惕。

在世纪之交,回顾中日两国交往的历程,可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冲突和摩擦也不少;展望未来,深深感到,中日友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无论从国际形势的角度看,还是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的渊源及两国人民的感情来讲,中日两国都没有理由不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中日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文献:《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日联合宣言》网上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