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铁岭学校刘颖
一、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

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四、教学策略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

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

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

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

(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

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贾岛。

(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

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引出“不遇”(板书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

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

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
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

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绝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浅显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诗。

那这样的一首诗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会让人们传诵至今。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图。

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一位年长者在向小孩打听前方的道路,有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诗人在向孩童打听隐者的行踪。

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隐者”的理解。

这首诗的诗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发觉歌咏的对象——隐者,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为了让学生更易体会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

同时,也更易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

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