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翻译文言文句子

如何翻译文言文句子

如何翻译文言文句子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通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这就不难看出,无论是旧的教学大纲,还是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能正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可是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和古人相去的时代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使他们大多不能理解古人的心情和写作的背景,也就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句子了。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摸索了一套能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

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
翁亭记》)这句就可以译成:“四季的风景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啊。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

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幺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

体现在: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

(2)词义缩小。

如:“妻子”现指男子的配偶,而古汉语中的“妻子”为一个并列词组,指妻子儿女。

(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指品质恶劣。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
为地位低下。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作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中“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

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凭什幺打这一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

“甚矣,汝之不慧。

”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

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

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
但在现代汉语中有一条原则: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

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

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分别加上量词“个”、“张”、“把”、“把”、“块”。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

如:“夫战,勇气也。

”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

如:“乎”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成:“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当然,以上介绍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同学们千万不要片面的去理解,而要综合地运用,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