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

初中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
荥经县荥经中学王珊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

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

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各种文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基本要求是符合原意,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适当调整补充,使句子顺畅;注意上下文、前后句的联系。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3、“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做到句句有着落,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例1:
原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
译句: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粗鄙的人。

例2:
原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译句: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蔽天空和挡住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可以改变原文的词数、词序,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例:
原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译句:征战多年,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步骤:
第一步:断词,就是对文句以词为单位进行划分。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当中的单位词与现代汉语并不完全等同。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而现代汉语多音节占绝大多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可能是多个词,在断词时应该按文言单位词来划分。

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解释为“里面、中心”等;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读成“中间(jiàn)”,解释为“其中夹杂着”。

古代汉语中多音节词多见于专用名词(如姓名、官名、地名、物品名等)、感叹词及领起全句或全段的虚词(如若夫、至若、且夫)等,断词时不可拆开。

例如: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第二步:释义,顾名思义,即对文言词语逐个用现代汉语注释。

在注释过程当中则会涉及古汉语当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释义时须力求周备。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这句中需要分析的词有“山”“高”“仙”“则”“名”。

这里面前半句不用翻译,跟现代汉语一样,后半句“仙”即“仙人、神仙”,“则”是“就”的意思,“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闻名”。

第三步:串句,经第二步后,文句各词义得到逐个落实,这一步就是在符合原文内容的情况下,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选择恰当的词义并使之串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如第二步所举的例子,串联起来就是“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当数这一步最为重要,失分大多也在这里。

学生答题时,大多数都能做到“信”(落实字词义),却难以做到“达”(译文通顺流畅),更甭说“雅”(译文生动优美、反映原文风格)之类。

尤其要注意的是,串句确定词语义项时必须关照前后文,甚至是全文。

此外,串句会涉及“补省”(补充句中省略的成分)、“调序”(调整变式句语序)、“留语气”[固定格式、两种文言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等方面。

总之,文言文翻译必须要求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只对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句子,才酌情采用意译。

这样,实现译文“信”“达”“雅”也就完全可能。

四、文言文句子翻译六技巧: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官名、器具等不翻译。

例:
原句: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译句: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2、对:就是一对一的把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词译成双(多)音词。

例:
原句: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三峡》)
译句:每到刚刚放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这句话翻译时就采用了一对一的方法,把单音词译成双(多)音词。

注意,这句话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即“林寒涧肃”采用了互文的修辞,在翻译时要注意。

3、换:有两种情况。

①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就是用现代的同义词去替换相应的文言词。

如:
原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句: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未”换成“不能”,“弗”换成“不会”。

②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成现代汉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例:
原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句: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句中“妻子”要换成“妻子和儿女”,“绝境”要换成“与世隔绝的地方”。

4、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
原句: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译句: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根据现代汉语,应在数词后面补上量词。

再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句:(渔人)乘船沿着小溪划行,竟忘了路走了多远。

这句省略了主语“渔人”,翻译时就要补出来。

5、删:即删去不译的词。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原句: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译句: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这里的“之”为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删去。

6、调。

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词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
原句:还自扬州。

(《伤仲永》)
译句:从扬州回家。

此句为状语后置,翻译时应把状语“自扬州”调到“还”前面。

又如:何陋之有?
译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此句为宾语前置,翻译时须调整为“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五、翻译中涉及到的常见的特殊句式及不译之词
1、常见句式
(1)判断句:“......者,......也”,“......,......也”,“……也。


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
(2)倒装句:
宾语前置: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状语后置:屠惧,投以骨。

(《狼》)
(3)被动句:“为……所……”“……于……”
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4)省略句:(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桃花源记》)
(5)固定格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则》)
②得无......乎(该不会,莫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③何......为(为什么......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然则(虽然如此,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2、不译之词:
(1)发语词: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如:“夫”,“夫战,勇气也”。

(2)判断词:指表判断的词,如:“者、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特殊助词:如“之”,补充音节,“久之,目似瞑”;舒缓语气,“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当然,以上介绍的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同学们千万不要片面的去理解,而要综合地运用。

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

以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