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吴玉文1927~1937年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除了它在政治上的反共内战目的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作者:吴玉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开封475001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复苏经济,稳固政权。

这些新经济政策,包括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

为了保障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月的全国财政会议,10月改组成立中央造币厂。

1929年1月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

1930年9月成立全国经济委员会,以保证上述新经济政策的落实。

一般的经济史及历史著作也提到上述事件,但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联系在一起。

下面就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关于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税率、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在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5南京条约6规定/秉公议定则例0即规定协定税率开始,中国的关税就被外国侵略者控制。

1912年帝国主义国家又以中国不能如期偿还外债为借口,以清理积欠为名,草拟办法/八条0,将中国所有关税完全移交外国银行。

这样就使中国的海关行政、海关税率、关税收支与保管等业务,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一大0会议宣言中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之际,要求各国/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0。

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宣言指出:中华民国与各国间的条约,已届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定;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5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6,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0。

随后,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0,或/新关税条约0。

1930年5月国民政府也与日本缔结了/中日关税条约0。

上述条约在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新订立的关税条约,关税税率都提高了。

除原税率为值百抽五的税率外,新订立的关税条约,规定还可以征收5%~30%的附加税。

而出口关税率却一直比较低而稳定。

而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后,关税收入逐年快速增加。

进口税率的提高和关税收入的增加,稳定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作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时的关税自主并没有完全实现。

如: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随时提高某种进口税或附加税,而不受限制,而中国却是在值百抽五之税率外,规定征收附加税不得超过5%~30%。

中国仍然不能完全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

另外,同时期对盐税、统税等税种也进行改革,59第38卷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8No.5 1998年9月J.o f Henan Univ.(Soc.Sci.)Sep.1998收到较好的效果,增加了税收收入。

南京国民政府还实行了印花税、所得税等,但是关税、盐税、统税在国民政府常年收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税、盐税和统税三税收入合计:1936年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64%,1937年增加为7713%¹。

它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二、关于废两改元废两改元是国民政府废除银两作为计算单位采用统一的银本位币的一次币制改革。

1932年以后,世界白银价格回升。

1932~1934年,美国实施/白银收购政策0,造成中国银价大涨,白银外流。

市面银根紧缩,物价下跌,资本周转不灵,影响工农业生产。

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赤字高达5.42亿元,是近10年的高峰。

1935年1~9月,据5个城市的统计,钱庄减少38.1%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的农民生活艰难,社会经济有整个崩溃之虞。

1933年3月10日,财政部长宋子文宣布新银元的官定正式兑换率。

4月6日国民政府公布/废两改元令0,规定自即日起,禁止银两交易,确定银本位币以元为单位。

对于出口的白银抽征2.25%的出口税(中央银行的白银可以不付关税自由出口)。

这是民国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废两改元扫清了过去货币混乱现象,促进了中国货币的统一。

早在1933年,国民政府首先把上海银两同银元的兑换比价(即洋厘)固定在银元1元等于7钱1分5厘白银;所有以前按银两计算的债权债务,一律按照这个比价,折成银元来收付,禁止使用银两。

/废两改元令0发出后,国民政府财政部委托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行联合组成/上海银元银两兑换委员会0,管理银元和银两的兑换工作。

上海的银元和银两的兑换工作顺利完成了,而在全国范围内的/废两改元0事宜也推广开来。

/废两改元0的同时,国民政府于1933年3月8日,颁布了/银本位铸造条例0。

规定银元的重量为26.6971克,成色为88%(即含纯银为23.493448克的元为单位),铸造银元属/中央造币厂0。

该厂于1933年7月1日,开始发行铸币,即/孙中山头像0的银元。

银两是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一种货币形式,是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产物。

它阻碍商品流通,影响工业、商业发展。

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消除了银两和银元在市场上并行流通带来的种种不便利。

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贸易时候,也要求商品畅通,市场稳定,对中国市场上杂乱的货币现象,也要求改革,使其单一化。

统一货币有利于商品交易、市场稳定,有利于商业发展。

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关于法币政策旧中国长期采用银本位制。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上只有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少数国家采用银本位制。

中国白银较少,使用银本位,极容易受世界市场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也极力促使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力图控制中国的货币。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以后,在市场上存在着银元与多种纸币并行流通的局面,极不利于商品流通。

这是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当时正值十年内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费开支急剧增加,财政困难。

美、英等国争夺对中国货币的控制权,结果是英国捷足先登。

英国政府于1935年9月派代表李滋罗斯来中国帮助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0。

同年11月,国民政府发布5金融改革令6,宣布实行货币改革,实施法币政策。

1.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1936年2月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四行发行的钞票(纸币)定为法币,即法定货币。

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和市场货币流通,均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现金。

2.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在市面上的流通,所有银元持有者,应立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

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

3.规定法币与英镑固定的比价关系,即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

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买卖外汇»。

法币政策实行后,并没有改变原来的银本位制度,仍然是一种银本位货币。

这是因为法币本身没有法定的含金量,它的价值由外汇汇率体现,即通过与英镑的固定比值体现出来。

所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保持法币币值的稳定,就必须在英国的银行里存放大量外汇准备金才能不加限制的使用外汇。

中国的法币与英国的英镑密切联系在一起,中国的金融被拉入了英镑集团,成为英镑的附庸。

其本质是一60种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庸货币制度。

英国控制中国货币的权利,美国不肯罢休,立即作出反应。

一方面在英国伦敦停止收购白银,使银价大跌,另一方面,又在美国纽约自行收购白银,使国际白银市场由伦敦转移到纽约。

这样既打击了英国,又动摇了中国的法币基础。

白银市场的转移,法币基础的动摇,国民政府不得不赶快向美国讨好。

1936年5月,中国与美国签订5中美白银协定6,规定由美国继续收购中国的白银,银价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价款以美元交付。

而中国不得向其他国家出售白银,以防银价涨跌。

规定法币与美元发生固定的比价关系,即法币1元等于0.295美元。

从此,法币又同美元联系起来,也成了美元的附庸。

法币政策实施,实行白银国有,使官僚资本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和白银储备。

中国的金融界不得不接受四行的法币和信贷控制,它完成了对整个金融业的完全垄断;法币政策把中国货币值通过与英镑、美元的汇率固定在英、美的货币上,英、美就能够决定中国货币的价值。

中国货币制度表现出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

从此,英、美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货币,同时中国的准备金存入英美等国,使它们有相当大的一笔存款使用。

国民政府通过法币政策,搜刮民间大量白银。

宋子文承认,到1936年底止,国民政府收回的白银,除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银行原有的白银不计算外,当不下三亿元。

1935年的/币制改革0,四大银行共发行法币14亿元。

它对于制止白银大量外流,扭转利率高涨、物价大跌的状态,起了相应的作用。

它对于中国货币的统一、加速摧毁旧式金融机构钱庄票号和现代化银行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927年至1937年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首先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为转嫁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加强对中国侵略。

一方面向中国输入资本,从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另一方面加紧向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特别是农产品的倾销,严重地破坏了中国农业生产。

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侵占物产丰富的东北三省,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破坏。

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断断续续的波浪式的。

1928年至1930年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1930年出现了一个发展高潮。

1931年至1934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935年以后,国民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

到1936年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峰。

注释:¹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5中国财政简史6,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版,第240~242页。

º5中国近代金融史6,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页。

»5财政部实行新币有关文电6,5革命文献6第28辑,第522页。

[责任编校李明山]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