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五、金融学教学改革方案应 遵循的准则(续一)
4、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特色(以前沿 课程保持知识结构的先进性;主干课程应与 普通高校规范性课程保持同步;选修课程彰 显个性;教学内容上体现特色;总体上形成 品牌) 5、本科层次教学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广 选择(课程设臵可分国定课、校定课、院定 课、系定课,但不成熟;多设选修课;选修 课应兼顾自然科学、道德伦理科学、法学、 经济金融史学等门类)
(二)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05年温总理在看望他时提出的;2009年11月 沈正赋等安徽高校11位教授给袁贵仁部长和教育界的公开 信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话: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 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 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原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 二是杰出人才缺乏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对教育来说,实质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转型的问题(是对应试教 育和学术腐败的根本否定) 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诱因和思想基础
(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基于对创新人才的需 求以及60年来中国教育两次大发展(58年、 98年扩招;如98扩招以来,高校从1022所增 加到2010年的2358所,平均3天诞生一所高校, 6天诞生一所本科院校)和两次大改革(52年 院系调整、90年代院校合并)的基本评价; 大发展需要大提高、做大需要做强! 钱学森之问是多数人的思想共识,本质上是 对某些传统做法的否定(都对具体做法讳莫 如深) 规划纲要的核心思想是从观念、制度、政策、 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等全方 位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
五、金融学教学改革方案应遵 循的准则(续三)
8、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一方面,遵循现代远 程教育规律,提倡将固有体系‚打散‛(主 要是针对职业人),以问题为核心串联教学 内容,通过增加‚讲座‛等,促进理论与实 践紧密结合,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 地点切入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坚持预设性 资源与生成性资源相结合的建设原则,优化 学习内容(针对高中起点应强调系统性) 9、在学习路径设计上坚持多元化,满足学习 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0、教学方式以网络学习为主,兼顾混合模 式;在网络上实现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 践教学相结合
五、金融学教学改革方案应遵 循的准则
1、不单纯考虑改革问题,也要兼顾专业发 展 2、多接口、多出口、多层次的专业体系。 根据专业发展实际,拟以高中起点本科和硕 士研究生层次为金融学专业学历教育发展的 基础,适度向两边延伸。同时探索与证书教 育如注册金融分析师、注册理财规划师和证 券从业资格考试接轨 3、与有关高校实现学分互换(如中央财经 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
(四)改革的主要方向
国务院和教育部均认为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 深水区(原来容易改革的事情都改得差不多 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深水区改革 又没有实践经验 ) 改革的路径选择:增加协调性(张力);按 纲要设计: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省级教育 改革试点→学校层面试点→层层推进 改革的20字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 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的 精神实质;红字涉及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 育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
五、金融学教学改革方案应遵 循的准则(续二)
6、努力争取开办研究生教育。研究生 教育可倾向于应用型专业硕士学位培 养;实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双导师 制培养模式 7、教学团队。坚持名师教学,每门课 程成立名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和课程 学习资源制作团队。同时要努力培养 自己的专家队伍(长期没有得到较好 解决)
(一)中国高等教育 改革发展历程(续一)
4、1978年恢复高考 5、20世纪90年代的院校合并以及 ‚211工程‛ 6、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大学扩招、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985工程‛实施、教育中 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
(一)中国高等教育 改革发展历程(续二)
五、金融学教学改革方案应 遵循的准则(续四)
11、根据专业内不同课程性质探索课程教 学模式(微观层面教学模式),内容上尽量 剔除‚难烦老旧‛ 12、主干课程教学资源力求成为国家精品 课程,并以同普通高校共享为制作标准 (金融专业虽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80年代中央电大两门课程教材成为全国金 融高等教育获奖教材,并为普通高校选用; 但在新形势下并不容易) 13、完善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发挥考试的 评价、引导和管理职能
(二)专业改革发展的要素
1、质量。即在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上求发展,质 量意识应该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与过程(包括 教学团队建设、贴近学习者需求的教学设计、 教学与学习资源建设、专业和课程教学模式建 构、教学支持服务水平提升、专业和课程管理 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学习评价模式改革等) 2、开放性。即生源、课程教学、学分、学习过 程、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习评价等的 开放。
二、现代远程教育新发展
有效利用技术促进学习仍然是现代远程教 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学习方式的变革则是 主线 数字学习(网络学习e- learning )-移动学 习(M-Learning) -泛在学习( Ulearning;‚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 身为焦点‛的学习 )是远程学习理论的前 沿 三者关系:泛在学习是数字学习的延伸, 克服了数字学习的缺陷或限制;由于移动 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学习逐渐引入 泛在 学习体系
(三)建设特色专业的既有条 件(续二)
7、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积累 (多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时俱 进,根据世界金融发展走势,形成了‚基 础理论‛‚工程与技术‛‚金融前 沿‛‚经济金融方法论‛等课程模块) 8、在教学尤其是学习评价模式上的改革积 累(进行‚过程化‛的考试改革理论探索; 在理论探索指导下的实践)
(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二)钱学森之问 (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四)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中国高等教育 改革发展历程
1、接收改造旧高校、建立新大学以及52 年院系调整(否定旧教学模式,加强党 对大学的领导) 2、58年高等教育大跃进(57年全国高校 由229所猛增到791所;在校生由约44万 人增加到约66万人) 3、十年动乱对高等教育的破坏(一批院 校被停办合并;66年起全国高校停止招 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
多数理论界人士认为:以上阶段划分更多着眼于‚高等 教育发展‛(后发追赶式发展),充其量是将发展与 改革融为一体;而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改革有3次: 52年的院系调整、90年代的院校合并和目前基于高等 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 特征:1、着眼点逐渐从关注发展转变为关注改革(教 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中心);2、每次 发展与改革多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3、新的改革强 调特色与创新,有适度放权和自下而上的‚意味‛ 评价:理论界有不同评价。基本肯定与基本否定针锋相 对。肯定者认为结构有改善、布局有调整,教育总供 给能力显著增强 。否定者认为一直瞎折腾。目前的问 题主要是教育公平和创新教育问题,还未取得实质性 突破
二、现代远程教育新发展
合作学习c- learning与社交学习:是在分工协作、 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集结思想的学习方式;同时 又是一种学习理念 体验式学习(强调在共享与应用基础上发挥学 习者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提倡向内学习,知 行合一 ) 合作教育:一个学生可以分别学习多个学校的 课程,领取一个学校的文凭(学分互认;我国 则画地为牢、相互隔离) 启示:任何远程学习方式的发展沿革与学习技 术的流变,无一不是以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 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为着眼点的
六、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方 案的主要内容
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主要
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臵、 建设机制、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办学效益 上述6个方面除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臵外,香港 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是通过制定《学生质素保 证纲要》这一教学文件统一教学改革与质量 保障体系 不成熟的认识:到中央电大其实多年来主要是 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即使‚专业教学实施 方案‛也是相互借鉴、大体一致,(个人) 如能在学校层面形成统一的教学改革模式或 方案,各专业制定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可 能比每个专业制定改革方案效果更好
(三)建设特色专业的既有条件 (续一)
4、师资队伍的积累(包括专职教师、 重点高校兼职教师、行业实务专家、勤 于探索的地方电大金融专业教师) 5、教学资源的积累(是拥有国家精品 课程最多的专业之一) 6、教学支持服务组织体制、运作模式 的积累(立足于系统的专业教研室和课 程教研室;教学机制)
四、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 方案制订
(一)专业的定位
(二)专业的要素
(三)建设特色专业的既有
条件
(一)专业的定位
强化特色=质量+创新性人才培养(人才培养 模式应不同于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应随社 会变革与发展而不断调整;处理好保障教学 质量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有 分歧:学生基础决定了教学创新的困难性) 核心是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的 人怎样‛建构 主体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不应一刀切,部 分专业或办学层次应有例外,以此平衡培养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感觉!)
(续二)特色专业的要素
3、课程体系。课程设臵要体现素质教 育、突出能力培养、全面体现质量目 标 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紧扣专业定 位,体现前沿性,克服教学内容陈旧 和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5、投入。是上述目标能否实现的基本 约束,投入跟不上,一切都是空谈
(三)建设特色专业的既有条件
1、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专门人才 教学理念的积累 2、与行业主管部门、普通高等院 校合作或协作办学经验的积累 3、注重‚过程‛的专业教学制订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