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回顾中国的发展,温家宝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教育也不例外。

中国教育现状至1949年辽东省市属中学仅有5个教学班,市属小学54个教学班共145名学生和72名教工的简朴办学条件。

中国教育发展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5月第一次全教会议召开以来,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发展阶段。

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至今,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改革、大力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加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高等教育规模从1998年在校生780万,增加到2004年超过2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提高到19%;年招生数从1998年270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620万人。

其中普通高校招生从1998年的108万增加到2004年的420万人。

199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017所,其中本科院校600所,专科学校417所,本、专科学校比例为3:2,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共340万人,本、专科生之比为1.9:1;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1553所,其中本科院校642所,专科学校911所,本、专科学校比例为2:3;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090万人,本专科生之比为1.27:1 。

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提高:校均规模20世纪90年代前2000人,2002年6700人,比1998年3335人翻了一番;生师比从1998年的11:1,提高到19:1科技机构数2875 个科技活动人数29.52 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05 万人高等学校78 所研究生在读人数 3.13 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8.55 万人成人高校在校学生26.97 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15.11 万人高校专任教师 3.80 万人科技教育2001年但是改革开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改革开放后中国更多的接触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信息的高速传播,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乃至我国根据国情变化而实施的措施及进行的教育改革,在加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冲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我国经济引入改革开放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9%以上的高速度。

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经济全球化对政治、文化、科技,包括教育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它对国家的发展,既有着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着十分突出的矛盾。

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世界各国和各个领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所关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将会是十分深刻的,而首先会受到影响的无疑是高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龙头,而且与经济有着更直接的关系,而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现在已经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发展,必须要进入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大循环中去。

一个突出的现实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人才竞争的全球化。

这不仅表现在争相培养高层次人才,努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现在愈加加重了我国人才流失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到发达国家留学的人员迅速增长,而学成以后回国服务的人员比例很小,而且越是高层次人才,越是流失严重,造成我国人才缺乏而影响其经济,科技发展,从而更加难以留住人才这种恶性循环。

2、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挑战)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是部分承诺,承诺的具体如下:在项目上不包括军事、警察、和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即以上领域不对外开放。

除上述特殊领域和义务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等5个项目上作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

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未作承诺;对境外教育消费未做任何限制;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但不一定给予国民待遇;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

(引用)2.教育市场的竞争加剧。

首先,各级各类教育从入学机会、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模式将受到很大挑战。

近年来,通过大幅度扩大招生,虽然我国高校在校生翻了一番。

但总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还相当短缺,与美国4000多所高校和1450万在校生的规模相差甚远。

高等教育将受到很大挑战。

近年来,我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

加入WTO 放宽国外机构进入我国合作办学的条件。

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具有较强吸引力,并在我国境内直接与我国现有学校竞争,将对我国高校形成挑战。

其次,国外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具有明显优势,这块教育市场的竞争也将加剧。

3.教育的地区不平衡性加大。

入世后人才需求更加旺盛,不仅国内教育发展,境外教育资源的介入也有利于加快人才的培养。

但是,境外教育机构多数将办学的重点将放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教育方面原已存在的东西部地区的不平衡性将加大。

5.人才流动出现新的特点。

由于国外公司的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将大大增加对高新技术人才及懂得世界贸易规则的金融、管理、贸易、、等方面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

那些熟练掌握外语,精通涉外业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将供不应求,而且在人才上也面临严峻形势。

势必导致高校在校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的倾斜。

(3)加剧教育人才的竞争。

入世后,教育人才的竞争将进一步激化,不仅影响大中专毕业生,也势必波及我国重要教育部门。

中国政府提出和采取的一系列口号和措施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公平严重失衡1.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恶果。

这个口号一出,掌握着社会教育资源的各类公办大中小学,可以堂而皇之地向学生家长收取各种费用,择校费、扩招赞助费、借读费、补习费等等,不一而足。

学校乱收费现象多年排在行业不正之风前列而难以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掌握着较优势资源的重点校,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所收各种费用的总规模显然非一般校可比。

越是好学校越能多收费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越是差学校越收费少条件越难得到改善,学校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在这个政策指导下,一些重点校在招生能力扩大后主要增加的是计划外的高价生。

公办学校占有的本来是属于全体纳税人的优良教育资源,却成了学校及教育管理系统谋取利益的资本。

从学生角度,学习比较好但家庭困难的学生即使好学校扩招也进不了好学校;学习很差但家长能够多掏钱就可以进非常好的学校。

2.精英化教育带来的恶果。

十几年来,政府先后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推进精英教育的口号和措施。

如:建设几所国际一流大学、推进211,985工程、高中示范校工程等等。

各级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给予的倾斜,使其它学校更加望尘莫及。

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国际权威大学排名上,我国内地大学已在前200名内难觅综影殊不知,就是清华北这样的国内名校也是踪影难寻。

名校的建设要靠有多位大师,而不是靠有几座高楼。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早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3.政策壁垒更加森严。

在上世纪末之前,高考基本是全国一张卷,按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录取分数线,省市之间的不公平是明摆着的,由于大多数省区民众反映强烈(其实主要是对经济超发达的直辖市过于低的录取分数线),进入21世纪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全部改为单独命题划线。

这样,政策壁垒就变得更加森严不可逾越。

于是,高考大省的有一定实力的考生和他们更有实力的家长们就更加不惜血本地上演了一出出高考移民、高中移民的闹剧。

但这些有钱家的孩子正值今年高考,肯定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结果。

他们那些比他们学习好但比他们家穷的同学们,今年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二、应试教育进一步登峰造极上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空喊口号,与实际推行的教育机制是根本矛盾的,所以不可能真正得到推行。

对全部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就是以考试为导向,看分数,看上榜率,看升学率。

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和优胜劣汰规则,全盘引入公办和义务教育领域,并逐年强化。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学生、家长、一线教师苦不堪言。

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县级的高中,孩子们早晨6:30离家门,晚上10:30才能回家,然后再做作业到零点以后,一周只有星期日下午休息半天。

初中也比这好不了多少。

现在的孩子们,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大量的知识的灌输,压制了创造,抑制了天性,最后变成一批答题机器。

连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在看到他小孙女异常辛苦倍感压力的学习生活时,都不禁唏嘘和无奈。

这种牺牲孩子童年与快乐的教育,是在残忍地扼杀着孩子的天赋与创造力,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广大中小学生怎么会有时间、精力和身体去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是的,近年来所谓的特长教育,这只不过是应试教育另一种极端表现而已。

有相当一批孩子自我感觉在文化课的竞争上处于劣势,而家长又有一定经济实力,就将孩子送进各种特长班和特长学校学习。

其实他们中很多并不具备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天赋,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家长并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只为了将来高考时多一项选择而已,而他们在繁重的学校教育之外,身上又多了一项沉重的负担。

在两种负担的重压下,学生身心具疲,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传媒及信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各种内容和风格迥异的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的大量涌现以及发达的网络,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各种社会现象和新知识的存在和变化。

同时,各传媒必然对某些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并针对青年人的特点提出一些新的价值选择和认可。

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信息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在大众传播网络中存在大量把关人,他们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应该传播与不应该传播,提供具有内在倾向的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多数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的,与校园外的事物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大多只能从大众传媒中了解。

日积月累,这些信息就在大学生头脑中构造出外部世界的影像,这些影像尽管是间接的,却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直接影响。

但是,大众传媒对青年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而媒介产品也具有商品和市场的特性。

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灰色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使部分大学生对优良文化产生疑惑和动摇,从而对他们的行为规范、人格形成、心理适应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人格和精神上的畸变,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和盲从。

社会商业文化的盛行,使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大学校园盛行,使传统文化艺术受到冲击,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浮躁情绪和思想观念的偏颇。

大众传媒的勃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拓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同时也敲响了警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