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摘要: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主流,是深受两千多年儒家文
化影响下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礼学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释了孔子的礼学
思想。

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对周礼的因革损益,但是究其起源最早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时期“礼”本身,“礼”源于中国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孔子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个
内容,是对周礼的因革损益,其中从内容来讲“仁”为核心,“和”为目的,从范围上来讲
涉及到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

孔子礼学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
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始终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深深扎根于中华民
族的心中。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的核心——“仁”
孔子对周礼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即以“仁”补充“礼”,突显“仁”在“礼”中的核心
地位。

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到109次“仁”。


(一)行“仁”要守礼
人之为人就在于人遵守“礼”的规范,达到“仁”的境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
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具体体现在视、听、言、动四个方面符合礼,深刻
体现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是达到仁的一种方式,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二者相辅相成,缺
一不可。

孔子希望人们能够由礼这种外在的约束转化成为内在自觉的道德意识。

通过自觉遵
循礼的各种规范要求达到仁的境界,成为圣人。

“人如果脱离了‘礼’的约束是无法达到“仁”,只有礼和仁相结合才能培养高尚的人格。

”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行使“仁”必须要遵守“礼”的各项行为准则。

(二)行“仁”要由己
行“仁”要由己是指人要提高道德自觉性,这是达到“仁”的内在要求。

无论是仲弓问
仁抑或是司马牛问仁还是子张问仁,孔子皆表达了做到“仁”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实行仁德要
靠自己,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同时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必须谨慎和善于观察时机,不随便讲发言,这是仁者之德。

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依
靠自身,重视自己个人品德的培养与实践,提高自身道德自觉性,不靠外在强制性。

拥有道
德意识才能自觉做到“恭、宽、信、敏、惠”五个关于“仁”的美德这五种德目。

(三)行“仁”要爱人
“爱人”是指广泛地关怀和尊重人,即“泛爱众”,爱的对象包括家人和陌生人。

为了
解决春秋时期人伦关系混乱的局面,孔子认为必须从家庭内部入手,使得每个家庭成员各安
其位。

“孔子特别注重‘孝’,它是规定子女对于父母的道德规范,目的是维持父与子之间
的关系。

‘悌’则处理同辈之间的关系。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
为仁之本与!”遵守“孝”和“悌”是“仁”的根本要求,施行“仁”必须做到爱人,但这
种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孔子继承周礼的“亲亲”原则,“亲亲”是仁爱的人性基础,将爱
立足于血缘远近,爱人需要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

先爱自己的父母,这叫做孝;然后再爱
兄弟姐妹,这叫做悌;然后再把爱给朋友们,给自己的上级和君主,给天下的百姓,这叫做忠。

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实现“为政以德”治国思想的前提,孔子赋予了“德”的政治意义,
强调以德礼为主,以政刑为辅助。

二、“礼”的目的——“和”
在孔子的礼学思想中“礼” “仁”与“和”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礼”是通过
外在的社会规范制度实现“和”,“仁”是通过内在的个人道德修养实现“和”,“礼”与“仁”内外兼顾达到“和”的境界,“和”不仅是“礼”与“仁”的目的也是结果。

(一)人与自身的“和”
人与自身的“和”是从个人层面强调个人独处时的准则,要求人要严于律己,强调“独
善其身”,这种“和”是最高境界。

要实现个人与自身的“和”,应该注重致“和”的手段
即慎独,要求人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孔子认为在个人要谨慎地对待
独处的状态,要反复审视自己、不断反思自己。

能够做到无外在的制约,自己也能够遵守礼
和道德的要求,因此,这对于个人道德具有很高的自律要求。

还要正确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注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及谦虚谨慎,主张慎独是人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和高度的自觉性,保持自身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才能达到人与自身之“和”的境界。

(二)人与社会的“和”
人与社会的“和”是立足于人与人“和”的基础之上,人与人的“和”是处理人际交往
关系,人与人的“和”要求坚持“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人与社会的“和”是核心。

第一,“和而不同”的原则强调谋大同存小异,君子可以肯定人与人之间在某些细微末节的不同,
而“同而不和”则强调无差别性的绝对统一,无是非可否之别。

第二,孔子认为“和而不同”体现在义利观上是坚持“义以为上”,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就在于君子追求的是大义,小人谋
求一己私利。

在与人相处时,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不能因为利而就舍弃义。

对于财
富与义的关系孔子表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指出“和”是宽与猛相结合的状态,只有真正做到宽与猛相融合,政事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孔子向往的世界是尧舜统治的原始社会,这种社会是个“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人与人的“和”与人与社会的“和”统一,在人际关系层面,人们之间都是平等
友爱、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在国家治理层面社会安稳,没有偷窃等犯罪行为。

“‘大同’
社会是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因此‘大同’社会蕴含着‘和’的思想。


(三)人与自然的“和”
人与自然的“和”是孔子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结果,这种思考是基于前面所述两种“和”的基础之上,其结果要求人的眼光关注点不仅要关注人和自身、人和人、人和社会,
还要把社会和宇宙统一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主张尊重自然,“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万物的生长和自然界的演化各有自身的规律性,整个世界的
平衡与和谐状态构成整个宇宙“和”的状态。

这种“和”的状态为宇宙的发展规定了秩序,推动宇宙万物的发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提供了价值
引领。

”人与自然的“和”是关于人与万物之间相处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吴天明.论周礼的本质[J].理论月刊,2023,(03):145-153.
[2]吴军英,孔子仁学的内在逻辑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7(2)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