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目录摘要 (3)一、礼的特点 (4)(一)重实践 (4)(二)合道理 (7)(三)体人情 (8)二、仁为礼本 (10)三、礼的现代启示 (12)参考文献 (14)——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摘要】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
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
本文主要依据《论语》中的相关阐述,从孔子礼学思想的三个特点,即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这三点入手,旨在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含义作出比较一个明确地阐述。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礼的根本——仁展开论述。
为了赋予本文以现实意义,本文还在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孔子礼学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带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礼孔子论语实践道理人情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Abstract】Rites and Etiquette, which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have been an inalienable part in Confucius’ doctrine. If benevolence is count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then Rites and Etiquette can be call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essay focused on the three characters of Rites and Etiquette, that are practical, reasonable and sentimental, so as to give a clear account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 By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examples of Confucius’struggle to guard the Rites and Etiquett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essay tried to explain why Confucius use Rites and Etiquette to carry his doctrine. In order to impart some practical sense to the essay, the limitations of Confucius’Rites and Etiquette theory were discussed in the last part, as well as its enormous influence in the new age and the inspiration brought by it.【Key Words】Rites and Etiquette Confuci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practical reasonable sentimental——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一、礼的特点虽然论语中提到礼的次数多达75处,但对于礼的含义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也就是说,论语中的礼,是一个多义字。
这一方面是因其高明博大,非一般的言语道说所能尽。
诸如《论语》中所提到的“孝、悌、让、恭、靖、宽、恕、忠”等等都可以属于礼的一端。
另一方面,又因其本质上属于行为体证的实理,绝非仅凭认识或思辨所能达致的。
1在《论语》里,孔子谈论的,大多针对的是守礼给为人和为政带来的功用和益处,如“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以上所说的“弗畔”、“天下归仁”、“民敬、”“民易使”等都是守礼的好处。
此外孔子还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进行了猛烈的批评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但却较少有对于礼是什么的解释。
虽然孔子在答林放问的时候,也曾谈到了礼之本的问题:“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但这也未曾从正面回答礼是什么的问题。
所以,后人对《论语》中礼的理解,大都是在孔子“重礼精神”的基础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何为礼这个问题,虽然众说纷纭,但若从礼的意义去探究,大约可以分为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这三个特点。
第一、重实践。
礼者,是重于履行的。
《说文》训“礼”为“履”,就是阐明此种意义的。
在《礼记仲尼燕居》中,孔子在答子张问政时也曾说道:“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
行而乐之,乐也。
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2由这段话可以看出,礼乐之道,不仅在于形式,而尤重精神,礼的精神,就是言而履之。
不仅限于空谈,尤其要实地地去做。
只说不做,不能算是礼。
其实自古以来,任何一种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本质。
一言以蔽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特别是当一种理论或思想承载起经世救国的重任时,它的实践的本质1《孔孟月刊》第497期《论语中礼字的含义》2《孔孟月刊》第519-520期《从世风日下谈礼》就显得尤其突出。
经过整理归纳,孔子礼思想的实践性,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祭祀活动中实践“礼”,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礼”。
大家可能对于在日常生活中以个人的一言一行实践礼的精神并不感到意外,但或许会奇怪,何以像祭祀这样涉及到天地鬼神此等难以考证的事物,且具有浓厚的宗教仪式色彩的祭祀活动也是对礼的实践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孔子之所以对祭祀又表现出极大的恭敬和严肃,把祭祀与战事一起,并列为国之大事,是与其学派的延续性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八佾》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在孔子看来,周代的礼是由夏商两代之礼增建修订而成的,因此礼乐制度物美盛极,所以主张从周代的礼乐制度。
3由于周人信鬼,故而以鬼神为祭祀主体的各种原始宗教活动在当时相当发达。
既然孔子推崇周礼,那些祭祀礼制在他的学说中自然也就占有相当大的分量。
《论语》中的《八佾篇》就是集中讲述庙堂和为政之礼的篇章。
其中,孔子既对“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以及“去告朔之饩羊”这样的越礼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又对各项祭祀活动给出了理论上的指导意见,即“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吾不与祭,如不祭。
”可以说,《八佾篇》对孔子的礼学精神给出了比较明确地阐述。
之所以说祭祀活动有着实践的特质,是基于孔子对祭祀目的的认识。
传统的中国人通常有着宿命的观念,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主宰着人的生死,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与之抗衡。
鬼神、死亡、祭祀这三者之间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眷恋,所以人们才参与祭祀活动。
希望通过祭品、歌舞的形式,取悦于神明,以求得此生的太平,延缓死亡的降临。
而祭祀的对象,又不外乎鬼与神这两类。
当然,孔子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他在弟子颜渊死后就曾捶胸顿足,大呼:“天丧予!天丧予!”但是比之常人出于对鬼神的敬畏而从事祭祀活动,孔子多看到了一点,那就是祭祀所发挥的巨大社会功用。
首先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来说,孔子洞悉祭祀这种神圣仪式有着一种宗教般的力量,其非凡的程度非世俗力量可以比拟的,那就是教化的力量。
从积极的一面看,“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诚敬的祭祀,乃是将对父母的孝心推及鬼神,是孝道的扩大,是仁心的延伸。
参加祭祀活动,就是将关注的目光从自己和家人身边移开,投向自身以外的世界。
将原先仅是对自己父母的爱,扩展到自己的先人,然后进一步推而广之3《孔孟月刊》第507期《论语摸象》到古代的贤君圣王,山川湖海。
4在这样一个由小及大的层层推进中,个人得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己之私念,私心在祭祀中得到一种澄汰与纯化。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上达天庭,下至鬼神的祭祀活动,会在与祭者的心理上投下神秘的色彩,他们或是惮于鬼神的力量,或是慑于苍天的威严,不免要收敛自己的行为,以免遭到报应。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其实,不论是出于内心的向善,还是迫于外界的压力,祭祀都能达到它的教化作用。
此外,祭祀还有着明尊卑,分等级的作用。
与天、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政治等级并列,天神、山川神、祖先神、灶王神等也井然有序。
天子祭天,诸侯祭山川,卿大夫帮忙。
庶人则只能祭祀鬼神中最低等的小鬼了。
越过自己的身份祭祀高等鬼神,便是越礼。
5因此,当“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这样越礼的行为发生时,孔子便要痛心疾首,大呼:大呼:“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祭祀,在孔子看来,便是现世的政治生活的延续,若是在祭祀中大家都能各守本分的话,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各诸侯卿大夫们,便也就能敬忠职守,对周天子誓死效忠了。
相反,若是诸侯大夫们祭祀中擅自动用周天子的礼节的话,那便是其狼子野心的显露。
所以,孔子拼命守卫的,不仅是礼,更可以说是周天子的权威。
是天下的大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祭祀活动是对人伦常理的实践。
通过祭祀这样的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神圣形式,在民众心中埋下了诸如仁、义、理、智、信这类的善念,从而达到了教化的目的。
此外,在祭祀活动中严守的等级制度,投射到日常生活中,也为世人划定了尊卑等级。
暂且不论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技术的革新,但它确实为中国划定了一个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社会制度,而这样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一直延续了千年。
这不可不说是祭祀的一大重要实践。
除却隆重神圣的庙堂礼乐、森严的宗法制度此类有着具体形态的正式仪式或规章制度,孔子礼学思想的另一种重要的实践途径便是日常生活。
礼的特质,从某些方面来说,很像是初春时节的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无形中渗透在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中。
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