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1)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一)绪论1.古代汉语课的性质2.古代汉语的含义3.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4.怎样学习古代汉语?5.教材介绍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主要是把古文作为语言材料,通过阅读古文,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古代的天文地理、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等等。
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课,它与一般的外语课又有所不同。
首先,学习古汉语不存在口语听力等基本技能训练,一般也不强调写作能力,我们通常把这门课的学习目的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古籍的能力上。
其次,古代汉语并非一个共时的语言系统,而是横跨几千年的历时系统,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还是作品的文化背景,都有发展演变的问题。
只有联系具体时具体情况,我们才能正确读懂不同时代的古书。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我们既然是把古代汉语作为语言工具课来看待,那么我们必须对这种语言系统有一个总的认识。
简单地说,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使用的语言。
这样讲实在太笼统了。
如果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开始计算,到中国通史所认为的中国进入近代时期的标志—鸦片战争(1840),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不是这三千多年当中的汉语都是古代汉语呢?我们这里所讲的古代,究竟包括哪些时代呢?在先秦时代即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BC770-BC256),中国的文化事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当时以人们的口语为基础形成了一种书面语言,学者都用这种语言进行写作。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一大批经典文献都是用这种语言写成的。
这种语言对中国后代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大体上继承了先秦的语言,不过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
汉代以后,这种语言在实际口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历代文人仍然继续模仿这种书面语进行写作。
这种情况很象古罗马的拉丁语,古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拉丁语在人们的口语中已经消亡了,但是直到中世纪,西欧各国(包括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仍然以拉丁语作为宗教、文化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共同书面语。
我们学习的“古代汉语”,一般就是指记录先秦两汉的文献典籍所使用的书面语,也包括后代模仿先秦两汉的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通常把这种书面语称作文言,而用文言写成的作品则称作文言文。
在文言文之外,自六朝开始,也有人直接使用当时的口语进行写作,于是形成了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五代的传奇、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等。
这些作品大都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随着不同时期口语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通常把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统称为古代白话。
古代白话跟现代汉语比较接近,所以不作为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内容。
三.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课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课,是我们学习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的必备基础。
我们只有掌握了这门工具,才能顺利地从事文史等方面的研究。
具体地说,学习古代汉语对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帮助。
3?1首先,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提高我们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继承发展而来的。
比如说成语,很大一部分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后来一直活跃在汉语当中。
大家可以很笼统地知道这些成语表达的意义,并且可以正确地使用这些成语,但是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够的,还需要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古代汉语的修养。
举个例子,“唯利是图”、“唯命是听”这类成语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其中不存在任何生字,但是要作一番具体分析,恐怕对很多同学来说都会遇到问题,这些成语是怎么构成的?每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唯”是个语气词,表示单一性、排他性;“是”是个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利,利益,好处;图,图谋,追求。
整个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宾语前置的一种常见格式,“唯利是图”就是“图利”,可以翻译成“只要是利益就去追求”或“只顾追求好处”。
象这样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成语,却包含了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
另外,汉语的许多成语典故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更需要具备古代汉语的知识才能了解。
因此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对这些成语可以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从而运用得更加准确。
在阅读理解之外,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修养,而多接触一些古代的典范作品,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古人讲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熟读古文,一方面可以吸收积累许多典雅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一方面又可以学习古文成功的写作方法。
比如古代优秀的散文作品大都具有高度简洁而又舒展自如的特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2其次,学习研究古代的文学、历史和文化等,都必须具备古代汉语一基础。
中国的文学,精华在于古典文学,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是文言文或文白夹杂的语言写成的,我们阅读欣赏这些文学珍品的前提首先就是掌握古代汉语这门工具。
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从二十四史到野史杂记,也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古代的文献典籍中有充分的记载,了解和研究我们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就需要阅读古籍;学习古代汉语,正是帮助大家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
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中医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们今天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仍然能体会到祖国传统医学神奇的魅力。
相形之下,现在中医的治疗水平大大降低了,中医也越来越变成程序化的教条,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医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比较低,应该说是重要的因素。
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辛亥革命以前(1911年),读书人都是一辈子读古文,写古文,与古文打交道。
《儒林外史》中有一段详细描写了当时的古文教学。
儿童在五六岁的时候请先生开蒙,先背四书,后读五经。
先生开始只教学生识字背书,再加上描红即临摹红字。
学生也只管读熟背熟,至于书里讲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意思,都一概不去管它,背不熟先生就要用戒尺打手心。
我们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种情况可以有非常形象的了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正因为学生根本不明白书中的意思,所以便不分句读地乱念一气。
糊里糊涂地背到十一二岁,先生开始讲书了,叫做开讲。
讲书的同时要教学生写八股文,主要是教学生熟悉八股文起承转合的格式。
一般地,学生学到十八岁以后,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了。
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学生差不多要花五六年的时间先去死记硬背,背熟了,也就明白了一些内容,然后再经先生讲解指点,便大致可以读懂古书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我们今天学习古代汉语,自然不可能象古人那样泡到古文里去学习。
而是应当采取现代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目前影响最大的是王力先生所倡导的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并重的方法。
具体地说,通过让大家熟读一定数量的文选,加强大家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培养大家对古代汉语的语感,同时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熟悉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及其它方面的有关知识。
在常识部分,又把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及其它方面的有关知识加以系统化,使大家对古代汉语有比较本质、理性的认识。
根据上述教学体系的特点,我们对大家提出几点要求。
首先是要熟读文选。
我们这门课的讲授时间是一年,大约可以讲授30多篇古文。
这些文章我们要求大家反复阅读,真正读熟读透,并能够背诵其中的一部分文章。
对每一篇文章,必须逐字逐句地弄清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含义,做到字、词、句三落实,绝不能囫囵吞枣。
其次,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
预习的时候,要结合注释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自己能理解多少,有问题记下来,到课堂上去解决。
最后,大家平时注意多读一些古书,第一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来读。
五.教材介绍我们使用的这套《古代汉语》教材,由王力先生主编,是现在高校古代汉语课使用最普遍的一套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王力先生提出的古代汉语教学体系,那就是文选、古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三结合,而以文选为纲。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三部分的内容:文选部分的编排大致是既按时代,又按文体,有的还照顾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二册所选基本上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三、四册选的是汉魏南北朝唐宋元的作品。
一、二册先列《左传》、《战国策》,次列《论语》、《礼记》及诸子,后列《诗经》《楚辞》。
三、四册先列散文,次列骈体文、辞赋,后列诗歌。
常识部分包括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文体等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另外还有古代的姓氏名号、地理历法等阅读古书所必备的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一般地,词汇系统比较复杂,发展变化比较快,古今差异很大。
教材“常用词”部分选取了1086个常用词,从不同的角度举例说明了〈1〉古今词义的异同;〈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3〉同义词辨析等,目的是帮助大家掌握古汉语词义分析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这部分不在课堂上专门讲授,只结合文选讲一部分,主要靠大家自学。
练习题:1.1.什么是“古代汉语”?2.2.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古白话?3.3.对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况,看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哪些不同。
郑伯克段于鄢(一)有关背景材料本文选自《左传》。
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左传》这部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一位姓左的人为《春秋》所作的传。
因此,我们首先谈一谈《春秋》。
《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记载本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他们编写的历史书都叫“春秋”。
不过除了鲁国的“春秋”以外,其它各国的“春秋”都没有保存下来。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重新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记载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
人们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完备,242年的历史只有18000多字,连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
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
《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这三传实际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
“左”相传是指左丘明,“公羊”是指公羊高,“谷梁”是指谷梁赤,这是三位解说传授《春秋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