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解习题

颅解习题

2011级《颅脑应用解剖学》(2012.6.10)魏姣龙总结一、基本概念1、头皮:颅顶组织的前3层为头皮,由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帽状腱膜组成,由于彼此紧密连接,一般头皮的炎症不易扩散;外伤时如不累及膜状腱膜,伤口不会裂开;但组织的致密性却阻碍血管收缩,故头皮外伤时出血较多。

2、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3、海绵窦:是位于垂体窝周围的硬脑膜窦,窦内有许多纤维小梁互相交织形似海绵。

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4、边缘叶:指大脑半球内侧面围绕胼胝体及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环形区域,包括膈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结构。

5、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此概念可与脑室概念一起理解,脑室即脑内部的腔隙,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有时还可见第五或第六脑室),各脑室之间有小孔和管道相通。

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不成对脑池:背侧: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不成对脑池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腹侧:终板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延池6、蛛网膜下隙:脑和脊髓表面的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间隙,其内充满脑脊液。

7、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的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

位于脑底下面,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大脑动脉环不仅沟通了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的血液供应,还具有平衡左、右大脑半球血液供应的功能。

8、海马结构:海马和齿状回构成海马结构。

属于原皮质,为三层细胞构筑。

9、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底部,包埋在大脑半球髓质内的灰质核团称基底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屛状核和杏仁体。

10、第五脑室:临床称谓的第五脑室fifth ventricle即透明隔腔,是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的间隙。

二、问答题1、颅顶软组织的层次和各层的主要特点及临床意义答:由浅入深可分为5层:(1)皮肤:厚而致密,含有大量的毛囊、汗腺、皮脂腺以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

临床上是一个良好的供皮区,如外伤易致出血,但创口愈合较快;(2)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

此层感染时,炎症渗出物不易扩散。

皮下血肿,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3)帽状腱膜:坚韧致密。

头皮损伤时,必须自习缝合。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是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头皮撕脱伤多自此层分离。

腱膜下血肿,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

(5)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

2、大脑皮质第一躯体运动区的位置、结构特点和纤维联系答:大脑皮质第一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前部(4、6区)。

特点:(1)人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影如倒置人形,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2)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其形体大小无关,而与运动的精细和复杂程度有关。

(3)对侧支配,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受双侧管理。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发出的纤维构成锥体束。

3、大脑皮质第一躯体感觉区的位置、结构特点和纤维联系答:大脑皮质第一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3、1、2区)。

特点:(1)人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影如倒置人形,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2)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其形体大小无关,而与感觉的灵敏度有关。

(3)接受北侧丘脑腹后核发出的丘脑中央辐射传来的对侧半身的感觉信息。

4、后丘脑的组成,各部分的纤维联系和功能答:后丘脑由内侧膝状体与外侧膝状体组成。

①内侧膝状体:接受下丘的纤维,发出听辐射至大脑皮质听中枢,是听觉传导的中继核。

②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纤维,发出视辐射至视觉中枢,是视觉传导的中继核。

5、下丘脑的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答:传入纤维:前脑内侧束、穹隆、杏仁下丘脑纤维;传出纤维:乳头丘脑束、丘脑下行纤维、背侧纵束、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结节垂体束;下丘脑的连合纤维:前脑内侧束、视上连合。

功能:(1)神经内分泌功能: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2)内脏活动的皮质下中枢:参与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的调节;(3)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参与对情绪活动的调节;(4)调节人体的昼夜节律。

6、脑干内部结构的配布特点答: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

1>中脑内部结构的特点:(1)中脑是脑干中最少分化的部分;(2)第四脑室至此已缩窄成细管称中脑水管,周围为中央灰质(导水管周围灰质);(3)管的背侧称顶盖,包括上丘和下丘,合称四叠体;(4)管的腹侧为大脑脚,又被黑质分为背侧的被盖(脑桥被盖的延续)和腹侧的脚底(脑桥基底部纵形纤维束的重新组合)。

2>脑桥的内部结构特点:(1)斜方体;(2)基底部:只见于哺乳类,脑桥核、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皮质脑桥束;(3)被盖部:延髓被盖的延续,第Ⅴ~Ⅷ对脑神经核及其根丝,自延髓上升、中脑下行的纤维束。

3>延髓的内部结构特点:(1)锥体交叉;(2)薄束核、楔束核与内侧丘系交叉;(3)下橄榄核群与小脑下脚;(4)中央管敞开、第四脑室;(5)第Ⅸ~Ⅻ对脑神经根及其核;(6)网状结构的发展。

7、小脑的位置和分叶,小脑的功能及临床1>位置:位于颅后窝,在延髓和脑桥的背侧,以三对小脑脚连于脑干。

2>分叶:小脑依其表面的沟裂可分为三叶:(1)绒球小结节:在小脑的下面。

包括绒球、小结以及连于二者之间的绒球脚。

(2)小脑前叶:包括原裂以前的小脑半球和小脑蚓。

(3)小脑后叶:包括原裂以前的小脑上面和小脑下面的大部分。

3>小脑的功能:(1)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紧张(肌张力),(3)协调随意运动。

4>临床:小脑传出纤维两次交叉,一侧小脑半球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小脑病变可表现为患者站立不稳,肌张力降低,共济运动失调。

8、脑血管的主要构造特点和临床意义(1)两种来源,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两者在脑底部吻合成Willis 环;(2)进入颅腔的动脉其行程均极度弯曲,是脑动脉无搏动的主要原因;(3)脑动脉壁很薄,类似颅外同等大小的静脉;(4)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供应皮质和浅层髓质)和中央支(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二者均自成体系,互不吻合;(5)皮质动脉在软脑膜内形成丰富的吻合,在功能上可视为脑表面的“血液平衡池”;(6)脑的动脉和静脉多不伴行;(7)有独特的硬脑膜窦,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无静脉瓣;(8)毛细血管于不同脑区疏密不一,其密度与突触和神经毯数量呈紧密的平行关系;(9)脑毛细血管与神经元间隔有血脑屏障,但在下列区域缺乏血脑屏障:松果体、下丘脑的正中隆起、垂体后叶、延髓最后区、后连合、终板和脉络丛等;(10)脑血管的变异甚多,尤其脑底动脉环。

9、颈内动脉的起始、走行和分段答:1>起始:颈内动脉在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或第4颈椎水平发自颈总动脉。

2>走行:在颈部上升,无分支,直达颅底。

然后穿颞骨岩部颈动脉管,在破裂孔上份进入颅内。

弯曲向前通过海绵窦,前进至蝶骨小翼前床突内侧处,穿海绵窦壁的硬脑膜,然后穿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再向后上方弯曲,在脑底面前穿质附近,发出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后,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两大终支。

3>分段:(1)颅外段(颈段): 无分支。

(2)颅内段:颈动脉造影一般分其为5段:C5 岩骨段(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行于颞骨岩部内,由后外向前内走行;C4 海绵窦段;由后向前;C3 前膝段(虹吸段);由海绵窦段移行为床突上段的转折处,呈“C”形走向,发出眼动脉;C2 视交叉池段(床突上段);位于前后床突连线的稍上方,由前向后;C1 后膝段(终段),参与组成脑底动脉环,发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

10、大脑前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段和主要分布答:1>起始、走行:起自颈内动脉,向前内进入大脑纵裂,沿胼胝体上方后行。

2>分段与分布:动脉造影时分其为五段。

A1 段,水平段或交通前段A2 段,上行段或胼胝体下段A3 段,膝段;A4 段,胼周段;A5 段,终段,移行为楔前动脉皮质支: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及额叶底面的一部分,额、顶二叶上外侧面的上部。

中央支:返支供应壳、尾状核头及内囊前下部;基底支,供应视交叉和下丘脑。

11、大脑中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段和主要分布答:1>起始、走行: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主干的直接延续,沿外侧沟向后行。

2>分段与分布:M1 段,眶后段(水平段);M2 段,岛叶段(环绕段),发出颞前动脉,呈“U”形;M3 段,外侧沟段,侧裂段为M2基部发出向中央沟上升的升动脉;M4 段,分叉段,发出顶后动脉、角回动脉和颞后动脉处;M5 段,亦称终末支,即角回动脉。

M3+M4+M5称大脑外侧沟动脉组。

分布:皮质支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

中央支供应前连合外侧部、壳的大部、苍白球外侧段、内囊的上半及附近辐射冠、尾状核的头和体等。

12、大脑后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段和主要分布答:1>起始与走行:是基底动脉的终支,绕大脑脚向后至颞叶内侧面,终支沿顶枕沟后上伸延。

2>分段与分布:P1 段,水平段;P2 段,纵行段;P3 段,为从P2 段向外发出的颞支;P4 段,为从P2 段向上发出的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

分布:皮质支供应颞叶的底面和内侧面以及枕叶。

中央支(穿动脉)供应脑干、背侧丘脑、下丘脑、外侧膝状体。

13、脑的静脉的主要特点答:脑的静脉与一般体静脉相比,有以下特点:(1)管壁缺乏肌肉和弹力纤维,管壁薄,无弹性。

(2)脑静脉大多不与动脉伴行。

(3)脑静脉分浅、深两组,两组之间均存在吻合。

(4)脑静脉干穿出软膜,跨过蛛网膜下隙,注入硬脑膜窦。

(5)脑静脉和硬脑膜窦内没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装置,仅在脑静脉开口于硬脑膜窦处有瓣膜,起改变血流方向的作用。

14、硬脑膜的主要结构特点和形成的结构答:1>主要结构特点:①由内外两层构成:外层为颅骨内面的骨膜;②与颅底骨结合紧密,与颅盖骨结合疏松。

2>硬脑膜形成的结构:①硬脑膜隔:大脑镰、小脑镰、小脑幕、幕切迹、鞍隔。

②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岩上窦、岩下窦、直窦、窦汇、海绵窦。

15、海绵窦的组成、位置、穿行的主要结构和临床意义答:1>组成与位置: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割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隙。

2>穿行的主要结构:外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外侧的展神经通过。

3>临床意义: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