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文学史
白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节”等。
白族最早的文学作品叫《白古通记》,据说为元代大理地区一个叫段义宗的白族人所著。
《白古通记》的内容大体上是讲当时南诏王阁罗凤重视教育,提倡知识,使白族文化有很大发展的事。
现在还流传下来的有《杜文秀之乱》和《红白旗》等。
《杜文秀之乱》又名《蛮村长》,写的是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93年),以杜文秀为首的30万起义军攻占大理,杀死大理皇帝段兴智后又改元换国号为大中国,改文治为武功的故事。
12世纪初,南诏中兴,征服滇西各地,建立了“大中国”。
但到后来,统治阶级开始腐朽堕落,为了争夺权力而内讧,终于分裂为两派,一派拥护世袭大理国王段氏,另一派则拥护杜氏,双方互相攻伐。
于是,两支义军,就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前后,相继出现在云南省东部和北部。
这两支起义军,都与白族有密切关系,因此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白蛮”。
他们为了争取民族平等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有过光辉的历史。
白族人民对这次起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歌颂,如张汝霖写的《白族舞曲》、杨维桢的《白史》、马晔的《红白旗》、杨慎的《宝井歌》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元代,大理地区的白族文人杨黼所编的《南诏野史》,是保存至今唯一的关于白族人民抗击蒙古贵族统治者的文字资料。
它叙述了蒙古贵族灭大理国时,在大理各地进行烧杀掳掠,激起各族人民奋起抵抗的事迹。
现在这本书已成为研究白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14世纪中叶,大理国衰亡,杜文秀领导的“白族起义”在大理地区和临近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斗争。
后来起义失败,大批人被杀,一些起义领袖也先后遇害。
此外,杨瑞和、李弥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
15世纪末,大理国再度兴起,白族文学开始复苏。
16世纪中叶,大理政权灭亡。
大理文学也随之逐渐衰亡。
大理国的文学,主要指当时的大理地区的汉族文学。
由于大理是白族聚居地区,白族作家在创作时注意吸收汉族文学中的营养,融会贯通,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们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汉族作家的诗词。
他们也翻译过一些汉族文学作品。
明清时期,大理文学继续向前发展,涌现了杨慎、周钟、段克己、赵藩、王廷相等一批杰出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