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5篇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5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那么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篇1】一、说课标《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中国地图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中对此节内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由此看来,对于这部分内容从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到学生的分析和运用都不可忽视。
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段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对于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重要意义。
本课通过归纳几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对其身边的环境问题产生关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果、分布、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采用多种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难点: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后果及治理措施。
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探究式学习与小组合作讨论法。
一方面,结合课本图片及文字材料,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另一方面,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并归纳总结。
学法:要使学生学会探究,即学会如何分析选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的方法。
还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1、大家都看到了,在导入新课时,我使用了一段环境优美的视频资料作为本课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与本课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课标分析与教材分析两个板块的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
2、教学新课: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我基于三点来进行设计。
(1)开放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等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
几乎每一个问题我都配有相应的文字及视频资料。
(观看)再加上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了。
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疏漏与不足而不断的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个问题是臭氧层破坏。
因为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观看了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之后以练习题的形势来使学生巩固次知识点。
大气污染和酸雨这一环境问题,我同样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让学生来进行加工整理。
当然,教师应及时补充信息,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是指网络化、系统化。
即重点知识小结。
(2)充分利用课件这个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观性较强的文字、图片、数据、视频资料。
他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现状。
(3)精心设计活动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学以致用。
在教学时先由课前探索活动引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课下由教师指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关注并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环境危机。
也就是此处的案例探究。
学生以“荒漠化”为主题开展了小组探究活动,并在这节课上向大家做了战士。
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课堂教学。
最后的漫画反思将此活动推上了高潮,可以说这幅漫画是本节课中心思想的总结与升华。
五、说教学效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全面和谐培养学生素质,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输灌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小组讨论合作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而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的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并茂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快捷、大容量的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通过使用这个课件,我有一点感触颇深,就是,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你是一个非专业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篇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2、了解温室气体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及危害、防护措施;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掌握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检索资料,培养其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形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环保的意义,树立“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树立“全球意识”,认识参加国际合作在保护大气环境中的重要性;2、通过网上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1、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
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例如,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讲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
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
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
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加深。
重点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2、本课教材旨在使学生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三、学情分析1、学生为高一年级;使用教材为人教版(正式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高一年级);2、学生应熟悉计算机一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的操作,熟悉网络教室的环境,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巧。
四、学习环境和资源1、校园网、网络教室、宽带网、投影仪、视屏展示台。
2、网络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3、网络教室系统、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
五、教学思路和设计教师设计网页,并把课程内容上传到网页上。
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自己先进入网页。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利用电脑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建构。
教师采用目标式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思考题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页上获取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信息工具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导入新课──自由探究──协作讨论──归纳小结──巩固练习──思维拓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环境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绿色用品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时尚。
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绿色用品”(学生回答后)“绿色用品的大量使用,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自由探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每一知识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设计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1、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保护2、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针对全球变暖应该采取什么措施3、酸雨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防治酸雨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利用word文档或PowerPoint把上述问题的答案制作成文稿。
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举手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利用聊天室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通过教师机随时监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程。
(三)协作讨论1、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对突出问题进行讲评。
2、布置学生集体讨论相关问题。
(四)归纳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当今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的危害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为此,我们应追溯其原因,从源头加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球合作,努力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
治理大气环境,我们责无旁贷,希望同学们积极投入其行动。
(大屏幕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纲要) (五)巩固练习通过网络课件中的综合练习进行自我测试,教师随时监控并作适当的讲评。
(六)思维拓展提出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为保护大气环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发送到聊天室,供大家一起讨论;也可以发送至邮箱。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篇3】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本节课标解读:1.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2.说出乳蓄业的分布范围,说明乳蓄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内容地位与作用:本节共分为2部分内容“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使用2课时完成教学。
两部分内容都以案例的形式开展。
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教学中应注意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乳畜业,以西欧乳畜业为例,重点掌握产品种类和分布特点,这里理解欧洲乳畜业的形成条件是关键。
乳畜业的规模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多个角度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条件,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培养从众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响因素中综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的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