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高中地理范文篇1一、说教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本节主要讲述了影响工业区位的地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选择与变迁,其内容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地理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识目标: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了解工业区位选择变迁的原因。

能力目标:解释相关产业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转移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德育目标: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变迁对工业地域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实现能力的迁移,解释相关产业变迁的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二、说教法讲述法、图表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电脑、相关图表三、说学法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综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构在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上:什么是区位,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策略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综合的能力需要在对具体习题的把握上逐渐养成,说熟了就是对某类习题敏感程度的提升。

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素养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而它也是在综合能力运用中充当新知识“粘合剂”的主要材料,学生要在平时多接触地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用无形的积累换取有形的成绩。

本节课作为整章知识的'技能储备,难度相对较大,学习中要做到稳扎稳打。

四、说过程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的教学,由于有前面农业地域知识的学习,引入作为一个启发的过程显得较为简单,只需学生了解工业与农业在地域选择方面的差异即可。

在这里需要强化一下“区位”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区位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地方或这个地方有某种事物,要体会其“联系,相互作用”的意思层面,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在处理产业地域问题时竖立“综合考虑、运筹帷幄”的思维。

然后依照学生自身的理解,通过其脑中的思维将工业区位的因素想象成生产投入的“原料”,将生产过程的所需和产出结合起来,既明确工业作为物质加工再造的生产部门较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同时也促进其去思考工业区位的选择到底需要一些什么因素。

明确了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以后,将师生共同列举的常见工业按照主导要素的不同进行分类。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市场导向型工业的常见类型、二是电子装配工业作为简单的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其与技术导向型工业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这两个考点最为常见,需要特别留心。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教材60页的《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这段文字,由“钢铁工业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主导产业”的讨论导出,进行案例教学。

教材所选取的例子十分富有时代意义,是较为理想的材料。

通过对不同时代依靠不同区位因素建立起来的鞍钢和宝钢的对比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影响一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在这段教学中可以插入世界主要铁矿、煤矿,以及我国主要的矿产基地、钢铁生产基地的相关内容,不失为区域地理知识的很好补充和巩固。

那么从现状来看我国的钢铁产业基地多数污染较为严重,可见工业区位的选择同样要顾及到环境的因素,由此引入下一部分的内容。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位因素外,环境、政策以及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段文字的处理上,只需进行概念、道理上的陈述即可,重点要放在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这一知识点上。

首先要了解什么工业会造成怎样的污染,然后根据污染的类别分别讲解不同的应对方略,最后将配以适当的例题以期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将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要在小结中阐述清楚本节课的两大内容:即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的选择。

然后点明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难点、重点。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几道有关主导产业和城市工业布局的例题加以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篇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2、了解温室气体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及危害、防护措施;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掌握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检索资料,培养其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形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环保的意义,树立“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树立“全球意识”,认识参加国际合作在保护大气环境中的重要性;2、通过网上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1、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

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例如,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讲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

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

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

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加深。

重点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2、本课教材旨在使学生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三、学情分析1、学生为高一年级;使用教材为人教版(正式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高一年级);2、学生应熟悉计算机一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的操作,熟悉网络教室的环境,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巧。

四、学习环境和资源1、校园网、网络教室、宽带网、投影仪、视屏展示台。

2、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

3、网络教室系统、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

五、教学思路和设计教师设计网页,并把课程内容上传到网页上。

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自己先进入网页。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利用电脑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建构。

教师采用目标式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思考题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页上获取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信息工具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导入新课──自由探究──协作讨论──归纳小结──巩固练习──思维拓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环境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绿色用品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时尚。

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绿色用品?”(学生回答后)“绿色用品的大量使用,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自由探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每一知识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设计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1、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保护?2、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针对全球变暖应该采取什么措施?3、酸雨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防治酸雨?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利用word文档或PowerPoint把上述问题的答案制作成文稿。

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举手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利用聊天室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通过教师机随时监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程。

(三)协作讨论1、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对突出问题进行讲评。

2、布置学生集体讨论相关问题。

(四)归纳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当今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的危害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为此,我们应追溯其原因,从源头加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球合作,努力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

治理大气环境,我们责无旁贷,希望同学们积极投入其行动。

(大屏幕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纲要)(五)巩固练习通过网络课件中的综合练习进行自我测试,教师随时监控并作适当的讲评。

(六)思维拓展提出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为保护大气环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发送到聊天室,供大家一起讨论;也可以发送至邮箱。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篇3一、说教材【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课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本节课作为本章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根据教材资料,看到存在的农民工现象,认识该支队伍对常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该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采取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汇报总结、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

德育目标: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综合分析农民工现象对迁出地以及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的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教材案例,对农民工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课时安排】1课时三、说学法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章知识之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主要考查其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

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做好适当的调查工作,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其次,在课上,学生要发扬合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得到真知;最后,在课后,可以在教师的知道下,完成调查学习的报告,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1.通过视频:农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引出对农民工现象的探究。

2.学习新课:a.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来认识农民工这一现象——发现问题。

该过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发炎为主,让学生发现问题。

b.基于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以及资料2 的分析,请同学辨证的分析出这一现象的利弊——分析问题,当然,这一部分内容还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

c.最后,请同学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该怎样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