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同步训练一、单选题1、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

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

”在此,朱熹( )A.蔑视权威和教条B.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C.捍卫道学家尊严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2、苏轼认为,“吴生(画圣吴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王维的字)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翩谢笼樊”;“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由此可知( )A.苏轼主张绘画重诗意B.苏轼被奉为文人画鼻祖C.苏轼排斥绝对的形似D.文人画是中国画的精粹3、北宋理学家张载在《正蒙·西铭》一书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念,后人把它概括为“民胞物与(爱人和一切物类)”。

张载的这一理念( )A.蕴含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B.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C.继承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D.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4、据学者研究,“话本”的称谓,早在唐代就已出现。

不过,宋元话本常常出现“话本说彻,且作散场”之类的套语。

这表明话本( )A.是比较成熟的小说B.是经济繁荣的产物C.已有格式化的趋势D.与诗词的发展相关5、下列文字进行汉族拼音化最早的尝试的是( )A.契丹文B.金文C.西夏文D.蒙古文6、两宋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孔子、孟子、荀子B.程颢、程颐、朱熹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7、郭守敬用改进了的天文仪器实测之后,又继以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在宋代《统天历》的基础上,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完成了历法改进,制定出新历,元世祖赐名《授时历》。

这表明《授时历》( ) A.是实践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B.标志着中学与西学的融合C.主要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D.领先于世界各国历法编制8、朱熹认为,饥饿的时候想要填饱肚子,口渴的时候想要喝水,这些欲求是为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活动的,符合道德原则,是可以归为“天理”的;但是如果饮食不是为了果腹;而是追求对美味的享受,这些超出基本生存需要,只是为享乐的物质欲求,便是“人欲”。

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A.“天理”和“人欲”水火不容B.合理的“人欲”也是天理C.“天理”和“人欲”相互割离D.“人欲”是“存天理”关键9、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

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

据此可知( )A.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理学产生的必备前提B.先秦科技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奠定基础C.朱熹强调研究外物探究天理的研究方法D.理学改变了传统儒学重人伦的理论倾向10、宋代逐渐成熟并广泛使用对后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发明是( )A.活字印刷术B.火药C.指南针D.造纸术11、程颐说:“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穷兵黩武,本于征讨。

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

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

”程颢也说:“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致些私吝心在,便是废天职。

”这表明,二程( )A.极力倡导限制君主的权力B.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欲求C.认为理和欲并不完全冲突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2、韩愈认为,“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

”据此可知韩愈( )A.否认孔子学说B.崇尚法家思想C.主张礼法结合D.反对儒学独尊13、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人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 )A.反映出茶饮风尚的世俗化B.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C.得益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14、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其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

朱熹的这一论述意在( )A.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D.摒弃儒家的礼制传统15、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由此可知( )A.儒学的独尊地位逐渐丧失B.儒家思想仍占据突出地位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16、杜牧诗作《江南春》中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事实上北朝当时的寺庙远比南朝要多。

杜牧的主要意图是( )A.倡导儒学复兴B.揭示南朝灭亡教训C.暗讽崇佛现象D.描述南方别致景色17、北宋画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论观画别识》中说:“天地之间,虽事之多,有条则不紊;物之众,有绪则不杂。

盖各有理之所寓耳。

观画之理,非融心神、善缣素、精通博览者,不能达是理也。

”这一主张在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下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表明宋代绘画( )A.描绘自然秩序B.崇尚诗画一体C.深受理学影响D.以文人画为主18、与唐代相比,宋代话本的题材实现了由才子佳人的唯美爱情向民间主动大胆的自由恋爱转变,由仕途不得志的苦闷压抑向享受生活、注重自我的小市民心态转变,由想象中的神鬼志怪向现实的理性判断转变。

这些转变反映出宋代( )A.社会风气渐趋败坏B.市民价值观念变化C.社会主流思想改变D.专制制度日益衰落19、《朱子家训》中指出,“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据此可知,作者( )A.重视道德修养B.强调社会责任C.主张克服人欲D.提出格物致知20、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 )A.自然法则B.天人感应C.历史规律D.伦理纲常21、宋元时期,都市瓦舍中“说话”兴起,话本叙事作品反映了市井细民的生活状况。

这表明宋元话本( )A.成为文学低俗化的代表B.仅流传于大中城市C.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主要描写商业生活22、元代中期,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仁宗说:“修身治国,儒道为切。

”盛誉儒教,并恢复了中断八十余年的科举考试,专以程、朱所注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这说明元代中期以来( )A.欲借助儒学以巩固统治B.士大夫阶层参政热情高涨C.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选拔人才方式趋于多样化23、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

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求子弟修身养徳,“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 A.程朱理学是官方正统思想 B.手工业与科技取得突出的成就C.家训是皇室率先提出的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4、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孙思邈写成《千金方》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②①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②④③D.②③④①25、明朝王世贞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

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A.南北朝B.唐朝C.北宋D.元朝26、宋代绘画采用“静观”的取材方式,淡化绘画的色彩,构图简略,崇尚荒寒、雅逸,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从而构成宋代绘画的整体风貌。

这源于( )A.理学思想的影响B.经济的繁荣景象C.偏安一隅的形势D.士人群体的壮大27、朱熹深入研究古代礼制,并结合当时的习俗,为宋代社会礼仪特别是重建家族制度设计了新的规范。

在倡导敬宗收族的同时,朱熹在《家礼》中对民间社会的诸如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的习俗规范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以期社会有所遵行。

朱熹的这一做法( )A.冲击了中央集权B.确立了理学的正统地位C.打破了宗法观念D.推动了礼制的世俗化28、话本是北宋开始流行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南宋时继续发展,有了专门的创作团体。

这些来自社会各层的文人创作出来的话本反映真实的社会形态,表达人们的感受。

这反映出宋代文学艺术的( )A.传承性B.包容性C.世俗化D.理性化29、宋代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30、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重本民族的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

在创制文字方面,进行了汉语拼音化最早尝试的是( )A.契丹文字B.女真文字C.西夏文字D.藏文字母31、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

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

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32、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旨在强调三大发明( )A.代表了古代科学技术最高水平B.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C.提升了古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助推了人类社会向近代的转型33、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多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这种风格( )A.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B.反映出专制体制的弱化C.弱化了社会等级观念D.推动了文人的自由解放34、宋元时期,豪放的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融合,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新乐调——散曲。

散曲的形成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创新B.汉族民众喜爱北方民族音乐C.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D.士族阶层推动文化多元发展35、北宋初年,政府曾颁布“刻书之式”,将书籍印刷出版的法规以条文形式明确,不按条文出版视为“盗版”和假货。

朱熹的《四书问答》被“书肆有窃刊行者”,朱熹“亟请于县官,追索其版”;罗樾刊刻段昌武《从桂毛诗集解》被告发,朝廷即发公文要求当地官府“治罪罗樾”。

这些行为( )A.规范了雕版印刷业发展B.体现出对文化传播的控制C.加快了儒家思想的传播D.蕴含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材料题36、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