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doc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doc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ZB010
课程名称(中文):视听语言
课程名称(英文):visual and audio language
学分:2 总学时:36 实验学时:12
适应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先修课程:广播电视概论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专业课程,是影视应用理论的基础知识,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使用影视语言的能力方面而设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影视语言的基本规律,掌握分镜头原理,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视听语言》所阐明的内容,作为影视语言基础性,语法性的知识,对于学生影视语言知识的架构的建立和影视知识体系的建成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其内容大都浅显易懂,对学生的影视创作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
概论
教学目的
1、通过讲授视听语言的定义,使同学对视听语言的存在及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是学生正确掌握视听语言的特征,逐渐对影视艺术形成感性
的认知,对视听语言的分类、特点、历史发展及其流派形成正确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1、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2、视听语言与造型语言的异同
3、视听语言的特点
视听语言的发展历史及其流派
课时:4课时
第一章影像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是学生明白画面造型语言各元素之间的概念,内容和应用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各个元素均为教学重点
主要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景别
景深与焦距
角度
构图
色彩和色调
光线
视点
教学要求:
了解画面造型语言的各个元素的概念和内容,画面造型语言的叙事和表意作用,理解景别的划分与选取,不同景深的画面造型特点,构图在叙事表意和象征三大任务上的重要作用,掌握景深控制,构图法则,色彩控制,光线控制,。

教学课时:16课时
第二章声音
声音的概述
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声画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声音的时空属性,声音在影视创作中得重要作用,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音响音乐的功能声画结合的关系
教学要求:
理解声音在叙事和抒情上的作用,使用声音塑造空间,使用声音灵活调动时空,使用声音推动叙事,烘托气氛,营造氛围,通过声画关系的艺术处理,形成独特的视听艺术效果。

教学课时:8课时
第三章剪辑
剪辑诞生的历史
剪辑的基本原则
声音与影片的剪辑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格里菲斯的剪辑手法的基本成型,前苏联电影学派和剪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剪辑的基本原则,非连贯剪辑。

剪辑的节奏,声音与影片的剪辑
教学课时:8课时
四、实验要求
分组进行,四到五人一组
五、课程学时分配
六、考核方式
考试,笔试70%,平时成绩3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视听语言》邵清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影视视听语言》张菁,关玲,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6月第一版
执笔人:谢杰审核人:批准人: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赠送以下资料
《3D打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3D打印技术
课程编码:1100001120
学分及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课10学时)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
先修课程:物联网技术概论、电子技术、无线传感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考核要求:考查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作者:高帆《3D打印技术》著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0
月 1.本课程属于设计类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走近3D打印技术》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特长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而开发的设计课程。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
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与传统技术相比,三维打印技术还拥有如下优势: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而且,它还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出飞机机翼或热交换器。

因此,3D打印技术今后会在世界上替代大部分制造业;如果我们不能在3D打印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将难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因此,走近3D打印技术,了解并学习3D打印技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本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融合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

旨在通过学生对世界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在“挥动想象的翅膀”的过程中,体验创意的神奇和伟大;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协调能力。

同时也初步体会3D制造技术将给社会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 通过学习,了解3D打印技术的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形成初步的3D制造技术概念以和了解3D建模的方法,以及对技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学习3D建模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拓展。

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3.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借鉴中模仿,在模仿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增强社会,生活,知识产权观念,提高科学理论精神和技术素养。

、课程学时分配
(二)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室、网络资源、建模软件。

3D打印机、打印耗材
(三)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探索实践、教师讲评、学生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形式
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以出勤率+课堂表现+3D建模实践+3D作品评分几个方面的总体情况来进行测评。

(二)评价内容
建议: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在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提高,还应重视活动中各种能力方面的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