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佚名伤寒网文章来源:不详关于“四逆”,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怎么也弄不懂。

后来,通过身边的事物而通晓,现录于下共同学习:在学习《伤寒》时,我总想把学到的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在学习少阴阳厥四逆汤类时,我将锅炉比喻人之元阳。

时值严冬,早晚学校烧锅炉则暖气热,譬之阳胜则四末温。

中午锅炉停烧,则暖气片一会儿变凉了下来,就如元阳之脱,则四肢冷冰。

此时宜求本,大剂回阳。

也就是烧锅炉,则四肢自温。

上述比喻十分形象,我颇为自得。

然学习四逆散之“四逆”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合适的比喻。

恰巧,一日,我在走廊背书,天凉,我便坐在走廊的暖气片上。

谁知,坐上去不但不感到暖和,反而冰凉。

当时也是烧锅炉的时候,为什么会凉呢?我顺势摸去,却发现奇怪的事,暖气末端冰凉异常,而向心摸去则渐温,到暖气管时,已觉烫手,当时茅色顿开,此不是四逆散之“四逆”吗?阳郁也!如何验证?原来,整个暖气管道中原有的气体全被水挤到暖气的尽头,气体占据空间,热水不能到达暖气片的末端,故而冰凉。

此即阳郁于内,气不达外也。

如何施治?细心的同学知道,每组暖气片的末端有一铜制阀门,拧开小阀门,放出郁在末端的气体,即调畅气机,直到热水充满暖气片,喷出阀门,此时,即刻关闭阀门,不刻,则整组暖气片热不可近手。

我依法操作果效!当时,即对四逆散有了深刻的认识。

阳郁解除,则“四逆”自去。

感兴趣的可以以旁边的暖气一试。

伤寒网-------------陈瑞春应用四逆散的经验张燕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陈瑞春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是江西享有盛名的当代中医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五十余载,尤对《伤寒论》之学造诣颇深。

陈老经常教导学生要“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并且要能对《伤寒论》的条文娴熟运用,学得进去,跳得出来”。

意思是不要囿于原文原旨,而要活学活用,融汇贯通。

我有幸师从门下,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此我仅以老师常用的四逆散为例,遴选病案数则以飨读者。

1梅核气梅核气,临床多见于女性,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咽中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此为肝气不疏,郁而化火,灼津成痰,痰气交阻而聚于咽峡,每于情绪变化时自觉症状加重。

该病多由情志郁结引起,因而用药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解郁化痰之品治疗。

例1.蒋某某,女,52岁,2002年8月10日初诊。

患者自觉咽中梗阻,胸闷,后背疼痛,口苦,夜寐不安,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缓稍弦,予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郁金、旋覆花、桔梗、杏仁、浙贝、防风、威灵仙各10g,炙甘草5g。

7剂后诸症悉减,遂守方加瓜蒌壳10g助宽胸理气之功。

继服7剂以资巩固。

体会:梅核气的主要病机为痰气郁结,以喉间梗塞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

如上病例,肝气郁结上逆犯肺,致上焦气机不畅,故治以疏肝理肺,兼以降气化痰,同时因有风邪阻络而致后背疼痛,故稍佐防风、威灵仙以祛风通经。

尤以旋覆花配香附,理气功效显著。

2胃痛中医的胃痛亦称胃脘痛,包括了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

陈老经常启发我们胃痛多从肝治,因为肝胃经络相连,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脾胃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肝气的条达。

反之,肝气不疏则胃失和降、食谷不化。

所以胃痛不仅要治胃,而且必须治肝。

例2.赵某某,男,72岁,2002年11月1日初诊。

罹患胃病数十年。

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近年来纳食不佳,脘腹胀闷,食后尤甚,无泛酸,夜间稍觉口渴,大便软每日一行,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弦而弱。

予四逆散合朴姜夏草参汤加味:柴胡、枳壳、白芍、厚朴、法夏、青陈皮各10 g,炙甘草5g,炒谷、麦芽各15g,党参15g,生姜3片。

11月8日复诊,诸症悉减,饭量稍增,遂守方继进7剂,后告知服完后神清气爽,食纳大增,仅偶感胃脘稍有隐痛,余无不适。

体会:肝郁犯胃,气机壅滞之胃痛,可以四逆散疏肝和胃,合朴姜夏草参汤温运脾阳,宽中除满,消补兼施。

陈老用上述两方合治慢性胃炎而见肝郁气滞者,经治多例均获良效。

3便秘便秘为大便秘结,是粪便在肠道内留滞过久,不易排出的病症。

但辨证有胃肠湿热便秘,有肝脾气滞便秘,有肺脾气虚便秘,有脾肾阳虚便秘,有血虚阴亏便秘等类型。

而临床常见无明显诱因的便秘,陈老多从气滞论治,疗效甚佳。

例3.孙某,女,16岁。

2002年11月30日初诊,患者于4年前逐渐出现便秘,数日乃至一周以上行便一次,常靠泻药通便。

大便呈羊屎状,无明显便意,伴腹胀,无口干,平素不喜油荤。

月经量多,经期长。

舌淡红苔薄白,脉平。

遂予四逆散合小承气汤治疗,处方:柴胡、枳壳、白芍、厚朴、桔梗、杏仁各10g,炙甘草5g,生大黄6g (后下),火麻仁15g。

并嘱其若服药后大便通畅则去大黄。

5日后复诊,自述服药初起稍觉痛,现腹胀减轻,大便每日一行,质地正常,初起色黑,后即正常但量较多,纳食夜寐尚可,小便清长。

(大黄只放了3次),遂守方加虎杖15g去大黄,继进5剂,大便通畅。

近期无反复。

体会: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则腑气不降,故于疏畅气机的四逆散中佐桔梗、杏仁以宣肺通便,可起到升清降浊的功效。

本例因其便秘已逾4年,遂加大黄、厚朴合小承气汤之意,以消滞除满,软坚润燥通便,故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4胆结石胆结石多为湿热邪气蕴结肝胆,渐致气机阻滞,胆腑通降失司,胆汁不能正常疏泄,而炼灼为沙成石。

治当疏肝理气,清胆化石。

例4.邵某某,男,61岁。

2002年8月5日初诊。

右胁疼痛,口干口苦,小便色黄,时有排尿急胀感,余无不适。

B超示: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囊炎。

舌红、苔薄白腻、根部厚腻,脉细涩、尺脉沉。

予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条芩、法夏、枳壳、白芍、郁金、川楝、炒内金、瓜蒌壳各10g,金钱草20g,太子参15g,炙甘草5g。

服药20剂后,B起示:胆结石变小,且口干症平。

近期显效。

体会:胆结石、胆囊炎,大多数医家倾向于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临床验案亦屡见不鲜。

但用大柴胡汤的前提,必须是有可下的里实,而此例则无里实之症,故老师嘱以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多获良效。

方中加郁金、川楝、瓜蒌壳疏肝理气,金钱草、炒内金清利湿热以化石。

全方组织严密,理法完备,不失为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利胆化石的良方。

5乳腺小叶增生中医名“乳癖”,多因肝经受邪,经络不通,痰浊内阻,聚而成块。

因胸胁为肝经循行部位,故乳癖多从肝治,宜疏肝利胆,软坚散结。

而四逆散更是老师的首选方,同时酌配理气散结之品,于临证颇验。

例5.郑某,女,25岁。

2002年7月14日初诊。

自述乳房胀疼痛月余,经期尤甚。

B超示:乳腺小叶增生。

白带偏多,大便不调,食纳、夜寐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给予四逆散加味:柴胡6g,赤、白芍各10g,枳壳、郁金、青皮、香附各10g,橘核、猫爪草、生苡米、蒲公英、金银花、生牡蛎各15g,生甘草5g。

21日复诊时自述7月17日月经来潮,乳房胀痛感消失,月经正常,行经第二天左少腹胀痛,现已不痛,余皆正常。

遂守方加浙贝10g。

8月18日三诊,述乳房已无胀痛,希望用药巩固,遂仍进原方。

随访无复发。

体会:对于乳腺增生,现在市场上的成药甚多,而诸多患者又为贪图方便而纷纷求助于这些价格不菲的成药,但往往收效不大。

究其原因,这些药多为活血通经如桃仁、红花之类,而忽视了妇女疾病多由情志所生,即情绪波动影响肝气疏泄,致痰浊内阻,聚而成块,故每每不验。

陈老抓住病机实质,以四逆散主治,加郁金、青皮、香附理气通络,橘核、猫爪草、浙贝等软坚散结,酌加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考虑该患者大便不调,故加生苡米收涩利湿,取得较好的功效。

6心悸心悸症用四逆散治疗,似乎有些对不上号,实则不然。

因为心属火,肝属木,木火相生,相互为用,若肝气疏泄失常,亦可导致心气不宣,所以用四逆散不失为另辟蹊径之举。

例6.杨某某,男,68岁。

2002年5月12日初诊。

述心悸半年余,胸闷气闭,晨起稍多粘痰,口干口苦,纳平寐可,夜尿多,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腻,脉缓。

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2)房性早搏;(3)ST-T双向变化。

拟方四逆散合小陷胸汤治疗:柴胡、枳壳、白芍、法夏、郁金、厚朴、广木香、青陈皮各10g,黄连、炙甘草各5g,瓜蒌壳15g。

4剂后患者告之心悸显著好转,胸闷感消失。

继进7剂后,心悸暂无复发。

患者因前列腺肥大,故请陈老转治其夜尿频多之症,随访近期疗效显著。

体会:对于心悸,医家多由益心气、助心阳从治,而陈老从疏肝宽胸、涤痰理气治之却数剂取效。

似为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

细观此病例,不难看出其病机为痰气交阻,郁热结于心胸所致,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小陷胸清热涤痰,配郁金、木香、青陈皮等加强行气之效,故而达到气顺、痰消、热清的目的。

气机通畅,心胸开豁,心悸自然缓解,这种治法机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

圆机活法尽在其中!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温兴滔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242100)摘要:四逆散见于《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参阅名家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对此方证作一探讨,就正于广大同道。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方药组成] 甘草(炙)、枳实(破,水清,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引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名医方论] 四逆散应该是典型的柴胡类方,何以少阳病篇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少阴病篇。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解释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只是顺文解释,尤其对方后加减法,难以作出圆满的解释;另有些医家对此提出疑问,如柯韵伯说:“少阳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误耳。

”①郑钦安在《伤寒恒论》少阴后篇13条言:“按少阴病而至四逆,阳微阴盛也。

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气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阳不化阴也;腹痛下重阴寒之极。

法宜大剂回阳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②《新伤寒论校注》中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

③此“四逆散”与“四逆加人参汤”组成一致,仅剂量稍有不同。

另有: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然剂量服法不同,主治亦不同。

姚廷周认为:“考《伤寒论》丸、散、汤剂同名者,药物组成大致相同,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故以底本(即桂林古本)为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