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水田园诗的特点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
一、山水田园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
①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 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①《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②《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① 《过香枳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水诗特点思想内容:1、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杜甫的《望岳》。
2、描写秀丽的风光,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隐居情怀,如孟郊的《望终南山》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二、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 白鹭”、“ 阴阴夏木” “黄鹂”四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四个意象渲染了宁谧清幽的环境氛围,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表达诗人由衷的喜爱之情。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理解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视觉角度:① 绘形、绘声、绘色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色彩映衬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4)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5)运用炼字技巧: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6)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白描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山水田园诗的来历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上水田园诗代表诗人陶潜陶谢作为山中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
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园画面上。
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
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
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
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
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
《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
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
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
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
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谢灵运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
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
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
”(《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
”(《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
(《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
”(《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
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
孟浩然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
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乃真隐者。
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
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
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
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
……”。
(《秋登兰山寄张五》)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然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
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王维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
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愿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
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
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
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再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一首诗,写江汉风光,运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大处落墨,勾勒出江汉雄浑壮阔,水天一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的景色。
后一首诗,写终南山的胜境,意象朦胧,含蕴极富,山中的青岚叠翠,千岩万壑尽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
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
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如《鹿柴》、《竹里馆》、《鸟鸣涧》、《草荑坞》等。
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的庄禅境界!《辋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着一种仍有的禅意玄思,显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索境谐的画面。
在这里,诗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无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阳光、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鸟、自开自落“辛荑花”……,它们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诗人寂静内心的幻化。
王维这类思与境谐的山水诗,不仅内涵了一种静态之美,而且显示出“澄澹精致”“深厚闲雅”的艺术特色。
李白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
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表现诗人自我。
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