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诵读竞赛试卷第一篇:古诗文诵读竞赛试卷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竞赛试卷(14-1-5)班级:学号:姓名:一、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10分)1、杜甫,字()A、太白B、子美C、梦得D、允言2、下列古诗中不是白居易写的是()A、池上B、忆江南C、赋得古原草送别D、望洞庭3、“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中的“姑苏”是指现在的()A、杭州B、苏州C、扬州D无锡4、下列描写黄河的古诗是()A、渔歌子B、江雪C、浪淘沙D、忆江南5、下列诗题中是词牌名的是()A、忆江南B、江雪C、枫桥夜泊D、池上6、下列那首诗是描写秋天的?()A、山行B、江畔独步寻花C、江雪D、忆江南7、下列古诗中描写儿童生活的是()A、悯农B、池上C、渔歌子D、江雪8、被称为“郊寒岛瘦”的两位诗人是()A、杜甫和李白B、刘禹锡和白居易C、贾岛和孟郊D、李绅和杜牧9、下面哪位诗人不是唐朝的?()A、杜甫B、卢纶C、柳宗元D、苏轼10、《白氏长庆集》是哪位诗人的诗集?()A、李白B、杜牧C、白居易D、刘禹锡二、连线,把下列诗句、诗题和诗人用直线连起来。
(10分)两只黄鹂鸣翠柳《游子吟》卢纶游子身上衣《塞下曲》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绝句》孟郊欲将轻骑逐《渔歌子》杜甫斜风细雨不须归《江雪》张志和三、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48分,每句3分,每个错别字0.5分)1、。
2、桃花一簇开无主。
3,游子身上衣。
4独钓寒江雪。
5、只在此山中,6、月落乌啼霜满天,7、。
8、9、湖光山色两相和,10。
11、野火烧不尽,。
12、,浮萍一道开。
13、日出江花红胜火,14、15、16、停车坐爱枫林晚,四、根据提示语填写适当的诗句。
(20分,每句2分,每个错别字0.5分)1、人们在赞美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时,常常用孟郊的“。
”两句诗。
2、人们常用白居易的“,。
”两句诗来赞美生命力的顽强。
3、李绅的《悯农(一)》中“。
”两句诗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
4、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的“。
”两句写出了冬季严寒的景象。
5、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中“”两句描写出了洞庭湖水平如镜的美景。
五、古诗积累。
(12分)本学期,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提高了我们的语文素养。
请你在积累的诗词中分别背默一首描写春天和夏天的诗句,注意写清楚诗人和朝代。
不要写错别字。
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夏天的诗:。
第二篇:古诗文诵读古诗文诵读,传承传统文化杨秀英每当清晨,阵阵清脆悦耳的诗文诵读声传出教室。
这就是我们五年级呈现的早读风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江泽民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
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为了进一步落实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教育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
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
诵读活动也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1.课题研究的背景(1)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2)纵向比较:我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古诗文的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
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多背诵古今优秀诗文。
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
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
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
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
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诗文的普及和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
据此,我教研室自身以子课题的形式特申报并组织《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以使广大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得以切实的增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1)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经典诗文”的“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意思;这里“诗文” 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
“诵读经典诗文”的“诗文”主要是就中华诗文而言,但也不排斥遴选国外的精品诗文进行诵读。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诵读经典诗文”有时简说为“诵读经典”,甚至进一步简说为“读经”,在这种情况下都是特指“诵读经典诗文”的意思。
(2)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关系。
“经典诗文”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诵读之后,既利于自己修身养性,又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流畅练达。
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就与“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有了十分紧密的联系,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是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的,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
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
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
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
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
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当前的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不够。
概言之,对青少年的教育危机乃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
到哪里去寻找拯救的出路?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 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1999年春节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
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亦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首。
据此,我们拟以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
具体地说,此课题研究之意义主要是:(1)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
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
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
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对于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而古典诗歌兼跨德育、智育和美育范畴。
读一首诗就好比结识一位朋友,欣赏古代优秀诗文就如同与一批历史上最杰出的中国人对话,无形中在气质上、人格上都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