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解剖学复习指导1 •颅顶部危险区又称腱膜下间隙(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subaponeurotic tissue):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前至上眼睑和鼻根, 后达上项线,内有导静脉与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
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
2•腮腺床parotid bed:与腮腺深面相邻贴的结构成为腮腺床,这些结构包括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舌咽、迷走、畐叽舌下神经。
3•斜角肌间隙:是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臂丛通过。
4.Little区:筛前后动脉的中隔支、鼻后中隔动脉、腭大动脉和上唇动脉的中隔支,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内和粘膜下吻合成动脉丛,有时还有鼻翼动脉的中隔支参与,约90%的鼻扭发牛于此,故称其为易出血区。
5.气管前间隙pretracheal space: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气管切开吋必须经过此间隙。
此间隙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从、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和左头臂静脉等。
若此间隙感染,可蔓延到上纵膈。
6.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是颈筋膜(颈深筋膜中层)包绕颈部大血管和神经形成的血管神经鞘,其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及位于动、静脉后方的迷走神经。
该鞘上起颅底,下达纵膈。
7.心包横窦transverse sinus of pericardium: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部分,此处是心血管手术阻断血流的部位。
8.心包斜窦oblique sinus of pericardium:位于两侧肺上、下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部分。
心包积液常积聚于此不易引流。
9.心包前下窦:位于浆膜心包壁层前部与下部移行处,深广2cm,是心包穿刺抽液的适宜部位。
10.心包裸区: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下部一小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此区称心包裸区。
可经此处进行心包穿刺, 注射急救药物。
11.动脉导管三角ducts arteries triangle: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的一个三角区,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12.腰大肌间隙:位于腰大肌深面(或肌质内)、腰椎横突的前方,其前外侧壁为腰大肌,后壁为第「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后外侧为腰方肌与部分腰大肌纤维,内侧为广5腰椎椎体和椎间盘的外侧面及起于次面的腰大肌纤维,上至第12肋,向下沿腰舐干与盆腔的舐前间隙相通。
此间隙有腰丛及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起始部。
13.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 (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腹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可形成腹股沟直疝。
14.胃床stomach bed:指胃后壁及隔网膜囊与其相毗邻的膈、脾、胰、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等结构与气管。
15.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位丁•腹后壁腹内筋膜与后部壁腹膜之间,是腹腔的一部分,上至膈,下达舐岬、骨盆上口等处。
此隙上经腰肋三角与后纵膈通连,下与盆腔腹膜后隙延续,此隙感染易向上、下扩散。
隙内还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腹段、胰、部分十二直肠、腹部大血管、神经及淋巴结等脏器与结构,并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16.Glisson系统:由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属支相互伴行,并由血管周围纤维囊(Glisson囊)所包裹组成。
17•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是位于椎管骨膜与便脊膜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椎内静脉丛、窦椎神经和淋巴管等,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 即将麻醉药注入此腔。
18•终池terminal cistern:是蛛网膜下隙在第1腰椎至第2紙椎扩大形成。
池内有腰、舐神经根构成的马尾cauda equina和软脊膜向下延仲的终丝filum terminale0 19•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隙内充满脑脊液。
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相应的隙相通,向下达第2紙椎高度,向两侧在脊神经根周围形成脊神经周围隙。
20.枕下三角suboccipital triangle: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是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
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
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的第三段经过。
21 •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由第3〜7颈椎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唇缘所组成。
其后方为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部构成椎间孔的前壁,邻接颈神经根;外侧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
随年龄的增长,椎体钩常出现骨质增生,而压迫脊神经和血管。
22•锁胸筋膜: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胸肩峰静脉和熊外侧神经穿过。
23.腋鞘axillary sheath: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周围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腋鞘,向上与颈部的椎前筋膜相延续,又称颈腋管。
锁骨下臂丛麻醉,即将麻醉剂注入此鞘内。
24•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亦称绕神经管(tunnel of radial nerve),由肱三头肌的3个头与肱骨的挠神经沟围成的管道,乂称挠神经管,内有棧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25•肘窝cubital fossa:位于肘前区,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凹陷•其上界为肱骨内、外上課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扌尧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
内有肱血管、正中神经、橈神经等。
26•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城,管内有指前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土母长屈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
27.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位置:位于股前区上1/3部,为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凹陷。
境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为骼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其筋膜。
内容物:自外侧向内侧有股神经、股鞘及其内容(股动、股静脉和股管及其腹股沟深淋巴结、淋巴管、脂肪)等。
收肌管:位于股前区中段,其前内侧壁由缝匠肌及大收肌腱板组成,前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及大收肌。
上口与股三角的尖相接续,下口经收肌腱裂孔与胭窝相通。
内有股动、静脉及隐神经。
28•股管femoral canal:即股鞘的内侧腔,为漏斗状的筋膜间隙,长1. 0~1・5 厘米,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淋巴管和脂肪。
29•收肌管 adductor canal 又称 Hunter 管:位置:位于股中1/3段的前内侧面,缝匠肌、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三者间的管 状间隙,长15~17cm,其横断面呈三角形。
境界:前壁为大收肌腱板、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及人 收肌;上口为股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adductor tcndinous opening (大 收肌腱与股骨之间裂隙,有股动、静脉穿过。
相通:向上经股三角尖一股三角,向下经收肌腱裂孔一胭窝。
内容物:前方为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隐神经;中间为股动脉;后方为股静 脉、深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临床意义:股三角或胭窝的炎症或脓肿可通过收肌管互相蔓延。
30•胭窝popliteal fossa : (1)位置:位于膝关节后方,呈菱形。
(2) 界壁:有一顶、一底和四壁。
顶为胭筋膜;底为股骨胭面、膝关节囊 后部及胭斜韧带、胭肌及其筋膜;上外侧壁为股二头肌肌腱;上内侧壁为半腱肌 和半膜肌,以及股薄肌、缝匠肌和大收肌的一部分;下外侧壁为腓肠肌外侧头; 下内侧壁:腓肠肌内侧头。
(3) 内容及其排列关系:由浅入深为有胫神经、胭静脉、胭动脉及其胭深 淋巴结,窝的上外缘有腓总神经。
31 •踝管malleolar canal :构成:由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内踝之间围成 的管状结构。
屈肌支持带深面发岀3个纤维隔,将踝管分隔成4个骨纤维性管。
内容物及其排列关系:自前向后4个骨纤维性管依次容纳①胫骨后肌腱;②趾长 屈肌腱;③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④跚长屈肌腱。
腹腔丛:1. 位置:位于腹主动脉上段前方,两侧肾上腺之间,环绕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
2. 构成: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内脏大、小神经节,腰交感干的上位椎旁神经节发出的纤维,膈神经分支,迷走神经腹腔支。
成对:膈丛、肾丛、 肾上腺丛 成对:肠系膜上丛I 腹主动脉丛、肠系膜 下丛、肝丛、脾丛、.胰丛随腹主动脉分支分布于各腹腔脏器4.阻滞要点:乩在第1腰椎棘突旁7〜10cm,贴12肋下缘进针,针体与正中矢状面成30〜45角。
B.若进针触及到腰椎横突,应退针重刺。
气管内插管的解剖通道:经鼻:鼻孔一鼻前庭一鼻阈一固有鼻腔一鼻后孔一鼻咽一口咽〜喉咽一喉口一 喉前庭一前庭裂一喉屮间腔一声门裂一声门下腔一气管经口: 口裂一口腔前庭一I 古I 有口腔一咽峡一口咽〜喉咽一喉口一喉前庭一前庭 裂一喉中间腔-> 声门裂-> 声门下腔-> 气管解剖学要点:口轴线:经口腔至咽后壁的连线;咽轴线:从咽后壁至喉口的连线;3. 分布:腹腔丛腹腔神经节发出纤维迷走神经腹腔支发出纤维 次级内脏神经丛喉轴线:从喉口到气管上的连线。
其特点是口、咽、喉的三条轴线并不呈一条直线,而是彼此相交成角。
气管插管时为了达到显露声门的目的,可通过改变病人的头部姿势,使三条轴线完全重叠,便于经口明视插管,临床上将病人头部抬高, 尽量后仰,使门齿到声门的距离缩短并且最后呈一条直线。
神经阻滞:颈内静脉穿刺:一般从右侧穿刺1.颈内静脉以甲状软骨上缘,环状软骨下缘分为三段。
上段:与颈内动脉重叠,不宜穿刺;中段: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居颈总动脉的前外方,临床上需在此动脉搏动点之前0.5-1.0cm 平喉结外穿刺,也可在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向胸骨上窝的方向穿刺;下段:位于锁骨上小窝内,该窝是穿刺颈内静脉下段的标志。
2.应用:测定屮心静脉压、肺动脉压、体外静脉高营养、体外循环、心导管插管。
1. 位置和毗邻: 自第1肋至胸锁关节后方。
前方:锁骨和锁骨下肌;后上方:锁骨下静脉穿刺:锁骨下动脉和臂从;内后方:胸膜顶。
2.穿刺: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锁骨上缘相交处向外0.5〜1.0cm处进针或在锁骨下方相当于锁骨内、中1/3稍外侧进针,对着胸锁关节方向穿刺。
3.应用:测定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体外静脉高营养、体外循环、心导管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