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史铁生,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的散文风格和优美沉着的语言3、体会其思想变化的过程,引发对生命的思索与认识。

4、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1、重点语句的理解2、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过程与方法:朗读、默读——圈点勾画——讨论交流——展示反馈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简介: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

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

现在有些建筑保存尚好。

就是在这里,有一个年轻人曾经苦苦挣扎在生死的边缘,他在这个古园里泡了十五年,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时,他母亲那毫不张扬的爱陪伴着他走过这段最痛苦的日子。

他,就是史铁生。

(板书:史铁生)他在“一个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这个沉重的打击使他万念俱灰,失魂落魄。

但他最终战胜了命运,走向了生,并用自己的双手扣开了文学之门。

作者将自己十五年中感悟到的宝贵东西,用恳切、优美的文字传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板书:我与地坛)。

(二)、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 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

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

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寻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三)、抓住关键,整体把握本文分两部分,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四)、文本研习互动探究(第一部分)1、我们知道,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出示板书:、剥蚀、淡褪坍圮散落2、、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板书:荒芜3、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板书:失魂落魄残废4、提问:现在,请同学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学生回答,提示小结,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双腿残废的“我”似乎也被世间遗弃了,史铁生看着这同样命运的地坛,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排遣郁闷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极颓丧的精神状态和荒园融为一体。

过渡语:他也与地坛一样,痛苦、寂寞、孤独,但并没有停止思考,反而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开始审视自己,思考人生。

他思考了哪些问题呢?思考的结果又如何呢?明确:“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关于死——相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关于怎样活?——“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

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

”思考: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那么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么呢?如果你是地坛,你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交流展示】学生自由回答,应该积极向上。

5、当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时,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昆虫雨露,下面请听我朗读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写后回答: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冷落,他还看到了什么?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互动质疑交流展示】学生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各抒己见,进行提问、回答与辩疑。

教师总结:大家讨论得很热闹。

可是,史铁生需要平静,我们也需要平静。

马克思也说,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

下面让我们平静下来齐读第五段。

师:下面我在大家问答的基础上,谈谈我个人对这些写景的理解。

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

他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烦,头脑发热,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又想到出路,内心里爆发出万道光芒。

总之,痛苦,飘忽不定,然而又有一种生的欲望,一种生还要有意义的生的欲望。

非常真实。

总之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已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

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这也是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真谛地坛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地坛使史铁生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地坛还给了史铁生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了史铁生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在文中这样写道:(配音乐、学生合读“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师:这六个譬如,就如同六幅画,看到这六幅画,你想到了什么?【交流展示】学生自由思考,充分发挥想象。

教师小结: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能够激发读者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高水平的阅读也应该是这样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

【主旨归纳】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总之,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

正如《我与地坛》第七部分中说: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在这一面熄灭着走下去,散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上烈火朝晖之时。

在这一方看来是落日,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旭日;在悲观看来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却是旭日东升。

总而言之,地坛使史铁生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地坛成了史铁生无言的母亲。

此时,地坛,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经进入了史铁生的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史铁生在他的精神家园里完成了他对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这样蕴含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的外化。

【课文小结】: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我与地坛的关系”以及“地坛带给我们的启示”。

明确:在偶然的时候,由于情感上的同命相连,“我”走进了地坛,在这风雨十五年中,“我”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从情感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心理上迷恋地坛,因为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了他许多感情和启迪,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作家巴金在他的一篇《灯》的著名散文中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是的,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精神,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文本拓展】由史铁生我们想到一位著名诗人的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师深情朗诵: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是百花盛开。

生命的磁卡,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

荷马是不幸的,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贝多芬是不幸的,双耳已经失聪了,可他的心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伟大的《欢乐颂》;海伦?凯勒是不幸的,集聋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不幸的人。

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

凡是历经劫难而不屈者,才是真正大写的人!(五)板书设计:地坛我琉璃剥蚀双腿残疾朱红淡褪找不到工作高墙坍圮找不到出路雕栏散落古柏苍幽出生是事实草藤茂盛死不必急于求成昆虫活跃珍爱生命气象万千热爱生活第二课时一、导入(过渡)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谁?我们的母亲。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

(显示教学目标)二、文本解读(一)母亲的付出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心里苦闷”,“整天”“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2.面对苦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品味,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板书:第2段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第3段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第8段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细节、表情、动作①“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疼爱理解,毫不张扬“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特定的姿势动作毫不张扬②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