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
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由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
以及语言习惯等造成了商务礼仪差异。
那么现在干货资源社小编就
来说一下中西方商务礼仪对比。
打招呼
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就是这司空见惯的小事
也能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大差异。
在我国,熟人碰了面相互问一
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不用上班呀?”这本是中国人最
熟悉也是最平常的打招呼的方式,但如果你拿这些“套话”与西方人
打招呼,外国人一定会感到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
因为这些“套话”对于西方人来说全部是期待对方给与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
语或。
称谓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
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
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
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
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
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
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
呼别人。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
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
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
的轻蔑。
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
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相互交谈
在社交场合难免要交谈,在我国,人们在一起聊天多半会谈到家庭,婚姻,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这正是中国人所谓的拉家常,这些话
题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有亲切感。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忌讳谈
论诸如家庭婚姻经济收入等话题,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私人问题,
是privacy“不足与外人道也”。
在和西方人交谈时我们还应该注
意,不能随便问及对方的年龄。
我们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当你问你
的外国朋友“How old are you ? 时,他或她可能会面色不悦的告诉你: It’s a secret . 而在中国你可以问年长者的“高龄”也可以
问年轻姑娘的“芳龄”,人们不太在意年龄问题。
西方人喜欢赞美别人,对人的感谢和赞美不离口,而令西方人费
解的是,中国人对给予的赞美过分谦虚,总是:“过奖了,过奖了,“哪里,哪里,还不够”。
似乎不想接受他们的赞赏。
倘若一位西方人到
一位家里装修豪华的中国朋友家做客,中国人却把大受西方朋友赞美
的豪宅称为“寒舍”;明明准备了一桌美味佳肴,却说“没什么好吃的”,这是因为中国人遵循儒家的文化传统,谦虚是美德,接受赞美就
是不谦虚的表现。
西方人恰恰相反,对赞美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
座次安排
中国的餐桌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
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
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
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
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
的右边。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
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
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
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上菜顺序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是
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
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
黄油面包、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
冷菜也叫开胃
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餐具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
西餐的餐
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盘子、碟子等。
餐巾中餐在正式用餐前,服务员会为每人递上一块热毛巾,它
只能用来擦手,擦完手之后,应放回原来的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在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用来擦嘴,千万不能用来擦汗、
抹脸。
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要么放在盘子的旁边。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
如果说西
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
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
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
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
表装是西装。
穿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
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
穿
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
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
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
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
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
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
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
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
但在中国
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
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
间由主人先伸出手。
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
被视为不礼貌。
在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
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
东方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
互相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生日、提职、加薪
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
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造作。
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